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名著《红楼梦》自18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就被广为传阅,更有众多名人为研究它而著书立说,并由此发展起来一门专门学科“红学”。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中外译者就用包括英、法、德、日、俄等在内的多国语言以节译、缩译或全译的形式将其译出。《红楼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结构安排上“文备众体”,继而被冠之以“百科全书”之名。前朝发展起来的各种文体,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诛、褐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骄文等等,都在这一巨著中有所引用,仅以其中的律诗而言,就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有咏怀的、咏物的、即事的、即景的、怀旧的、打油的,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等等,极其丰富多彩。全书近200首韵文,律诗就占了一半。这些律诗不但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全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许多英文译本中,律诗都被略去了,翻译的难度固然是一个因素,译者对其在全书中重要性的忽视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不能不说是《红楼梦》译事上的一个遗憾。令人高兴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分别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中国学者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这两个全译本对律诗部分的处理可说是可圈可点。本文运用了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原则,拟从律诗的意、音、形三个方面,试图就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对书中律诗部分的翻译处理作一个粗略的比较,重点放在两译本的不同之处。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绍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研究视角,回顾前人的诗歌翻译研究,再介绍诗歌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诗歌的翻译标准。重点介绍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原则。第二部分先简要介绍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与英诗的比较,再介绍《红楼梦》及其英译本。重点放在格律诗的基本特点及其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部分从律诗的“意”方面比较两译本,从感觉方面来考察意象及情感等在译文中的体现。第四部分先从律诗的“音’方面对两译本作出比较,从听觉方面入手,考察节奏及音韵在译文中的反映情况,再从律诗的“形”方面对两译本中的处理作出比较,主要从视觉方面着手,考察诗行数及音节数的翻译情况。第五部分先全面比较两个英译本作者的翻译思想,再结合“三美”原则和翻译的“忠实”原则,进一步全面比较两个译本中的一些实例,并对它们提出了自己的探讨性的译文。第六部分对全文作了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