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双侧前循环脑动脉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目前其手术方式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对单侧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脑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分析,以期望对这一术式进行临床总结。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中心45例双侧前循环脑动脉瘤的手术病例:1.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及术前影像学资料,测量入路对侧的动脉瘤位置、朝向、大小及瘤颈与骨窗的距离等,统计各因素对于动脉瘤暴露程度的影响,对该术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2.收集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3.进行术后及出院后随访,分析动脉瘤残留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估该术式的有效性。结果:统计结果如下:1.45例双侧前循环脑动脉瘤病例中,30例成功经单侧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前循环动脉瘤,仅行单侧动脉瘤夹闭的病例15例,发病年龄56.49±9.05岁,男性12例(26.67%),女性33例(73.33%)。由术前影像学资料发现对侧动脉瘤共48个,均为囊状动脉瘤,包括颈内动脉(ICA)床突段、眼段及分叉处动脉瘤13个(27.08%),大脑前动脉(ACA)动脉瘤3个(6.25%),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17个(35.42%),后交通动脉(PCo A)动脉瘤15个(31.25%)。朝向内侧7个(14.58%),朝向前侧3个(6.25%),朝向后侧13个(27.08%),朝向上侧7个(14.58%),朝向下侧6个(12.5%),朝向外侧12个(25.00%)。平均骨窗-对侧动脉瘤瘤颈距离6.94±0.95cm。动脉瘤最大直径和朝向是对侧前循环动脉瘤显露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最大直径和显露程度呈负相关,朝向内侧的动脉瘤更易于显露。而年龄、性别、骨窗-瘤颈距离和动脉瘤位置对显露程度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应用经单侧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前循环动脉瘤的30例病例中,有5例(16.67%)发生了与对侧夹闭动脉瘤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病例术中夹闭对侧动脉瘤时存在颅神经、颅内血管遮挡瘤颈的情况,该因素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本术式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情况与单侧入路夹闭同侧动脉瘤无明显差异。3.术后2个对侧动脉瘤出现残留(4.16%)。术后1年随访预后良好27例(90.00%)、预后不良3例(10.00%)。本术式预后情况与单侧入路夹闭同侧动脉瘤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1.单侧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前循环脑动脉瘤这一术式在夹闭最大直径为3-9mm、位于ICA床突段(朝向内侧)、眼段(朝向上、内侧)及分叉处(朝向后侧)、A1段(朝向前、内、下侧)、M1段(朝向内、下、前、后侧)和PCo A起始部(朝向内、后侧)的对侧动脉瘤时是安全有效的。动脉瘤大小和朝向是该术式显露对侧动脉瘤瘤颈的影响因素,而年龄、性别及骨窗-瘤颈距离等因素不会影响手术的可行性。最大直径≥10mm、位于ICA床突段(朝向下、后侧)及眼段(朝向后侧)的对侧动脉瘤应用该术式缺乏可行性。2.应用本术式处理对侧ICA眼段、PCo A起始部的动脉瘤时,需避免损伤视神经、动眼神经及周围的穿通支;夹闭对侧M1分叉处动脉瘤时,需观察瘤体背面的情况,避免损伤周围的豆纹动脉,以免发生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3.术前可以根据CTA影像分析脑动脉瘤与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该术式的可行性评估,术前或术中若发现对侧动脉瘤存在颅神经、颅内血管遮挡瘤颈的情况,则应放弃本术式,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