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之后,日本针对世界局势的变动、地缘政治的博弈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参与到对国际秩序的建设当中。自二战结束以来,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就一直是日本的一大外交战略,而湄公河五国作为东南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成为新形势下日本东南亚外交所关注的重点地区。日本最早从上世纪50年代就对湄公河次区域提供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当时主要是通过联合国的项目和渠道对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实行援助。进入90年代,一方面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之间实现和平稳定,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成为投资的热土;另一方面中国在湄公河流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在逐年增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不断加大对湄公河次区域的援助力度,并且开始正式制定一系列的核心政策来全面推行“湄公河外交”。本文着重从五个部分对日本在湄公河次区域开展的经济外交进行探析。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以此揭示日本的外交支柱之一——经济外交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二战后的赔偿外交是日本经济外交的起点,它打开了日本外交的新局面,而且对日本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福田主义”的提出是日本经济外交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代表日本经济外交的重大调整,从追求经济利益到经济政治并重。因此得出结论,日本今后的经济外交将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标志着日本开始利用经济手段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日本“湄公河外交”的动因、政策演变及其特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和中国崛起导致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背景下,日本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制衡中国,外交战略的必要调整以及安全保障需求是日本“湄公河外交”的动因。在经济上,湄公河次区域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广阔,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发展动力,同时日本也利用一直以来对东南亚保持的经济外交优势来追求政治影响力,制衡中国,争夺地区主导权。加强与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力度有利于日本外交战略的调整,军事上则有利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保障。作为一个根据地区局势变化和自身发展需求而制定的外交政策,日本“湄公河外交”也是在不断调整与演变当中,从赔偿外交时期的经济合作到如今一揽子援助计划的颁布,都揭示了日本“湄公河外交”以连续性、机制化、高层次、全方位的方式进行着。以经济援助为先导、援助合作的多边机制化、双边高层互动常态化以及开发重点国家,推广“南南”合作是日本“湄公河外交”最大的四个特征。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日本“湄公河外交”具体落实到相关国家的实施情况,从国家个体分析的角度来论证其外交影响力。对泰国主要是技术支持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对越南主要是电力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援助建设,对老挝则主要是“东西经济走廊”的开发,对柬埔寨主要是农业发展援助与改善民生条件,对缅甸既有经济贸易投资又有政治民主改革方面的支持。最后日本对这五国的援助都得到相应的政治、经济上的收益。第四部分重点从区域整体角度分析了日本“湄公河外交”的影响。首先湄公河次区域从整体上来讲,既加强了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也有利于实施大国平衡战略,当然由于日本对中国的制衡态度,进而也影响到湄公河次区域内的合作进程。对日本自身的影响则是既树立了大国形象,又收获到了一定的政治收益。对美国的影响则主要是协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强化了遏制中国的效果。中国自然受到的影响是消极的,“中国威胁论”引起小国“恐慌”,援助项目的抗衡影响中国在湄公河次区域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同时增加了中国周边外交的安全困境。第五部分则着重论述日本“湄公河外交”实施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国际环境的复杂和地缘政治经济的博弈是其面临的外部因素的限制,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中国因素,印度因素,东盟因素和美国因素。通过对后冷战时期日本的“湄公河外交”的全面分析,可以得知经济外交一直是日本对外实施外交战略的重要支柱,它以经济援助为先导,再全面开展与受援地区的合作,覆盖到政治、经济、安全、价值观等等各个方面。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自二战后就一直未曾间断过,新时期下将经济外交的重点转移到湄公河次区域,这不仅反映当前日本亚太外交战略的动向,也深刻揭示日本与中国在区域内的竞争将会持续下去。我国有必要认真研究日本的“湄公河外交”战略,进而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具有影响力的湄公河区域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