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有着密切联系,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要素。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时空组合特征决定了一定时期的区域发展方向。资源型城市依靠其投入要素优势,曾获得飞速的发展。然而在全球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各种矛盾使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急剧下降,在新一轮世界经济格局变迁和我国发展战略调整的过程中,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实施转型。但是由于长期的路径依赖,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遇到了困境。到底是经济落后还是体制障碍、是缺乏资金还是补偿不充分成为理论探讨的焦点。目前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对现有实践探索的总结。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和理论分析,归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征、发展趋势、发展障碍,比较中外同类城市,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策略。分别应用经济增长理论、竞争力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质、外部压力、内部动力和各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研究中应用到了计量经济、因子分析和多维博弈等分析工具。论文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质出发,首先通过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比较总结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外部压力,其次,将资源型城市视为开放的系统,构建可量化指标,用计量模型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中的内部动力,再次,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各主体的利益矛盾,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起主导作用的行为力量,从而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框架,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加速机制。全文共分为七章,简介如下:第一章,回顾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第二章,以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界定为基础提出论文研究对象,指出以“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主要资源的城市在于对资源产业高度依赖带来的发展瓶颈,从而提出资源型城市必须实现对以资源输入决定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虽然转型模式没有固定的标准,但一般而言,根据主导产业演进路径,产业空间扩展方式,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采取延伸产业链与发展替代产业的两种转型方式。第三章,首先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实现与内部结构因素协调和与外部环境协调。论文承认在各国经济发展初期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是存在正向的关系,也指出资源型城市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会形成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障碍。通过分析替代资源的基本转型途径,资源的替代来自于技术的引入。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外部压力、内部动力和行为协调共同构成的协调转型机制框架。本章借助倪鹏飞(2008)的竞争力指数比较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外部压力。第四章,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动力角度,考察技术进步、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对产业转型的影响。通过对31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部动力。第五章,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各行为主体及其利益目标,通过对困境突破的分析提出政府的主力地位和制度创新的路径。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对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政府应增大产业维持的成本,增加产业转移的收益。对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因为对资源的依赖将无法持续,转型动力足,政府只需构建规范的市场机制、做好转型的社会保障等工作以积极配合。对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地方政府的资金也有限,首要任务是环境治理。第六章,以攀枝花为例,对攀枝花的转型压力和动力进行分析,并就政府协调的改进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七章,为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