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了解马克思思想的产生及形成,研究和分析鲍威尔的哲学思想非常有必要,二者亦师亦友,曾有过密切联系,后又因原则和立场的不同产生分歧,分道扬镳。对鲍威尔的批判和超越,不仅是马克思开辟新哲学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以主体的能动性为切入点,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力求厘清鲍威尔和马克思的思想渊源,以及通过批判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思想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首先,阐述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在鲍威尔看来,世界是一幅图景,表达的只有自我意识,个人要想达到自由,只需在有限的精神中获得无限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人赋予实体意义,变成绝对的能动主体。简而言之,自我意识是万物的准则,一切的源泉,通过自身运动,产生和消灭一切。异化是自我意识的重要范畴,消除异化批判是手段,通过批判认识自己,从而克服异己性。自由是自我意识追求的目标,即思想和行为不受约束,实际上是自我意识返回自身,开始新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其次,探讨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关于哲学,鲍威尔和马克思存在分歧。鲍威尔认为,哲学是思辨的产物,与现实无关,因此他的批判,范围狭窄、程度不深、囿于思维、没有实践。而马克思则认为,哲学必须和现实世界紧密相关,任何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思想都是虚妄的,只有与世界接触,哲学才能成为改造现实的实践力量。观点的不同,导致二人选择的道路不同,道路的不同,最终导致哲学观念的对立。总而言之,鲍威尔自始至终都只停留在幻想阶段,而马克思虽曾误入歧途被唯心主义所俘虏,却力图变批判为实践,走出一条唯物史观的道路。最后,对鲍威尔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实现了自身的转向。一是,由黑格尔主义者转为革命主义者,二是,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正是通过这两个转向,马克思实现了辩证统一,完成了对思辨哲学的反思和清算。作为鲍威尔学说的追随者,马克思是一个清醒的思考者和行动者,他没有盲信鲍威尔的思想,而是继承了精华,剔除了糟粕。总之,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鲍威尔占据了特殊地位,为之后新世界观的开辟,提供了方向。因此,我们可以说,对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既是马克思自我反思的过程,又是突破自我,构建新思想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