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一份中文的近代报刊,中国的近代报刊亦由此发端。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中国不断地进行本土化革新,原本在刊物中直接宣传基督教的部分逐渐被淡化,同时开拓了一个让中国人了解西方文明的新的途径——科技传播。这也使得这一类报刊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运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且也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和中国近代新闻业的产生。《中西闻见录》正是这类刊物的代表之一,它是在北京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是偏重于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刊物。主编丁韪良等人在刊物中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并为读者展示了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近期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同时也开拓了国人的眼界。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文章着眼于《中西闻见录》的新闻报道部分,以求从各国的新闻动态的分析中探讨丁韪良等人对新闻选择的态度与倾向性。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是概述部分。通过对《中西闻见录》的自然信息、编者、作者的概述,以统合该刊的整体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接下来的分析与论述。第三章是关于《中西闻见录》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部分。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教科文卫等六大类的新闻内容和相应报道方式的分析,来对比殖民宗主国的强大和殖民地的弱小是如何在新闻中体现出来的。第四章是主要国家形象分析部分。以属性议程设置理论为依托,利用殖民国家与殖民地的强弱对比,考察“强大”与“弱小”的国家形象是如何通过在新闻中放大或缩小某一属性而被建构起来的,并且分析这种做法背后的原因和目的。第五章是对影响传教士辩护行为因素的分析部分。从传教士身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出发,考察传教士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行为进行辩护的这一做法同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在对上述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后,本文认为:《中西闻见录》的主要编者丁韪良利用刊物的新闻部分刻意地建构了殖民宗主国和殖民地的不同形象,利用强国的话语权代表殖民国家对其殖民活动进行美化与辩护。但是,《中西闻见录》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而中国文化也因为同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今天更富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