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如“奇花异卉”出现在文坛,引起沦陷区人民的关注,在这些接受者中就有日本读者。张爱玲之所以在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大放光彩,与其在文中津津乐道地讲述中国文化有关。在讲述中国文化的时候,张爱玲多处谈到了日本文化。本文的写作思路就从这里展开,主要采用文化批评的研究方法,力图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细读,来梳理出张爱玲在日本文化的描述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观。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其中,在引言部分中,论文从张爱玲的家庭背景、母亲教育、求学经历、婚姻生活以及四十年代沦陷区上海所提供的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来概述不同文化对张爱玲的浸染。循着这个角度,本文认为张爱玲之所以能在文中谈及日本文化,其实是她文化补偿心理的一种体现,她能在她所接受到的不同文化形态中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她的灵魂底色依然是中国性的。第一章是“张爱玲在日本的接受过程”。在这部分中,笔者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对日本研究张爱玲的现状进行梳理。四十年代,日本主要研究张爱玲的有日本学者若江得行和室伏克拉拉。他们研究张爱玲主要是因为他们与张爱玲的经历以及喜好相似,所以张爱玲作品勾起了这两位日本学者的共鸣。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日本学术界研究张爱玲大多是出于对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随着张爱玲文学在中国大陆的重新崛起,各大新闻媒体以及学术界重新开始研究张爱玲,一时间海内外都掀起了张爱玲研究热潮,日本也不例外。第二章是“张爱玲作品中的日本文化元素”。论文主要通过对张爱玲散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日本文化元素,诸如日本人、浮世绘、音乐、艺伎、文学、电影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揭示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章是“张爱玲的日本文化观”。论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张爱玲对日本文化的选择,以及张爱玲的文化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语部分,笔者认为张爱玲在文中谈及日本文化,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衍生形态。由此可以发现,从表层来看,张爱玲向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日本文化。可从深层而言,她永远牵挂的是“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