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位条件的地域性差异一定会使一些地方发展得较快和较好,而另一些地方发展则较慢或较差。在解决或缓解具有空间特性的社会公平问题上,往往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经济活动的集中规律强化了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会造成区域间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过大的区域差异显然对国家的发展不利,甚至可能会对国家的统一造成威胁,需要政府一定程度和以一定方式的干预来确保社会公平,这种干预往往是通过利用具有一定利益再分配机制的区域发展政策来实现。
区域发展政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具有一定空间排他性的政策。区域发展政策行为主体是政府,由于政府具有层级体系,因而区域发展政策行为主体是多元的,这就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集权或分权的路径选择。区域发展政策实质上涉及政府间的权利划分内涵,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基础来确保其稳定性和有效性。
区域发展政策效应评价是区域发展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提高区域发展政策运行效率、增加区域发展政策实施效益的重要保证,也是决定区域发展政策继续、修正、调整、中止的重要依据,在区域发展政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第四章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效应评价体系,对过去的或现有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价,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制定、调整或改进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经过多年的实践,许多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运用日趋成熟。本文在第五章具体分析了日本、英国和巴西三个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实践情况,通过政策评价体系,对三个国家为开发落后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了剖析,总结了这三个国家在开发落后地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开发落后地区的启示。
论文第六章深刻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及其影响,并以各区域的资本形成差异为主要分析对象,基于泰尔指数和HH指数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区域的资本形成差异程度,得出了近年来全国和各区域的资本形成差异都呈逐步收敛趋势,且全国资本形成的分散程度在逐步增加,各地区间资本形成差异有所缓解的结论。
论文第七章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价,证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西部地区不论是在总体发展水平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平程度、发展速度方面,从2000年以后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显现,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针对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重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发展政策框架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