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非瓣膜房颤性脑卒中患者的CHADS2评分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动脉数量、卒中的转归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相关性,并对非瓣膜房颤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机制做初步探讨。方法:收集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诊断的68例非瓣膜房颤性脑卒中患者(男/女=38/30例)。根据其CHADS2分值分为低危组(共15人)、中危组(共35人)、高危组(共18人)共3组,比较三组间的临床特征,包括:吸烟、饮酒、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病、冠心病、抗凝药物的使用、入院NIHSS评分;比较三组间的辅助检查资料,包括:左房内径、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浆纤维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三组间的脑动脉狭窄数量、Hart分型、常见并发症及转归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临床特征上,三组在入院时NIHSS评分(低危组12.27±6.26 vs.中危组8.06±4.51,P=0.000;低危组12.27±6.26 vs.高危组4.83±1.86,P=0.007;中危组8.06±4.51 vs.高危组4.83±1.86,P=0.006)中两两比较存在统计差异。(2)三组的脑动脉狭窄数量分析表明,随着CHADS2分值的增加,脑动脉狭窄数量与其成正相关增加(R=0.58,P=0.032)。(3)三组的Hart分型表明,在明确心源性分型中,低危组与中危组存在统计学差异(40.0%vs.14.3%,P=0.044),低危组与高危组亦存在统计学差异(40.0%vs.14.3%,P=0.049);在可能心源性分型中,低危组与中危组存在统计学差异(46.7%vs.17.1%,P=0.029),低危组与高危组亦存在统计学差异(46.7%vs.5.6%,P=0.046);可能动脉粥样硬化分型中,三组间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低危组6.7%vs.中危组40.0%,P=0.028;低危组6.7%vs.高危组66.6%,P=0.000;中危组40.0%vs.高危组66.6%,P=0.041)。(4)常见并发症方面,中危组与高危组在进展性卒中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2.9%vs.22.2%,P=0.022)。结论:(1)CHADS2房颤卒中危险分层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具有密切相关性,随着CHADS2分值的升高,脑动脉狭窄程度也随之加重。(2)CHADS2房颤卒中危险分层与Hart分型有密切相关性,随着CHADS2分值的升高,明确心源性卒中所占比例下降,而可能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比例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共同参与了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3)CHADS2房颤卒中危险分层与卒中的转归无显著相关性,但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参与了患者后续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