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氧化物调控镁/碳界面:第一性原理计算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yw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基复合材料因其比刚度和比模量高的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提升镁合金综合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纳米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是镁基复合材料有效的增强体,能够显著提升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在纳米碳材料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由于镁/碳之间为非共格界面,使得其界面结合较弱,这严重限制了纳米碳材料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引入“过渡桥梁”调控镁/碳界面的思想,在复合材料中形成镁/“过渡桥梁”/碳的界面,从而改善镁基体与碳之间的界面结合。研究发现,稀土氧化物(La203、Ce203)有望成为纳米碳材料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过渡桥梁”。基于此,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研究引入La2O3和Ce2O3“过渡桥梁”后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从而验证该“过渡桥梁”的有效性。通过构建Mg/La2O3/graphene以及Mg/Ce2O3/graphene界面,计算并分析界面分离功和界面电子结构,从原子尺度探究其界面强化机制。研究结果能够为纳米碳材料增强镁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首先,对Mg、La2O3以及Ce2O3的体相性质进行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相接近,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接来下,对Mg(0001)表面、La2O3(0001)表面以及Ce2O3(0001)表面进行了表面层间距和表面能的计算,测试表面的收敛性。最终,我们选择了7层原子Mg(0001)表面、6层原子的O1-La2O3(0001)表面以及O1-Ce2O3(0001)表面、7层原子的O1-La2O3(0001)表面以及Ce-Ce2O3(0001)表面和9层原子的O2-La2O3(0001)表面以及O2-Ce2O3(0001)表面进行后续的建模与计算。(2)其次,根据界面原子化学配比以及界面配位关系,分别建立了 6种不同的Mg(0001)/La2O3(0001)、La2O3(0001)/graphene、Mg(0001)/Ce2O3(0001)以及Ce2O3(0001)/graphene界面。对上述界面的分离功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发现这4个界面的分离功数值都远大于Mg(0001)/graphene的界面分离功。其中,Mg(0001)/La2O3(0001)的最大分离功为 9.462 J/m2;La2O3(0001)/graphene的最大分离功为10.898 J/m2;Mg(0001)/Ce2O3(0001)的最大分离功为12.849 J/m2;Ce2O3(0001)/graphene 的最大分离功为2.285 J/m2。通过引入La2O3和Ce2O3“过渡桥梁”后形成的上述四个界面的结合强度都大于Mg(0001)/graphene界面的结合强度。因此,La2O3和Ce2O3都能够作为纳米碳材料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过渡桥梁”。(3)接着,通过对界面电子结构的计算,进一步揭示界面的强化机理。对于Mg(0001)/La2O3(0001)、La2O3(0001)/graphene、Mg(0001)/Ce2O3(0001)以及Ce2O3(0001)/graphene界面4个界面,分别计算了其电荷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结果表明,Mg(0001)/La2O3(0001)和Mg(0001)/Ce2O3(0001)界面主要依靠金属键和离子键成键,界面处存在大量原子轨道的杂化,其界面结合较强;La2O3(0001)/graphene界面出现了大量的电荷累积,且C原子与O原子发生了强烈的原子轨道杂化,形成共价键,使其界面结合较强;而Ce2O3(0001)/graphene界面的电荷分布较少,原子轨道杂化较弱,界面反应较弱,导致其界面结合强度较低。对MgO、La2O3和Ce2O3三个“过渡桥梁”的效果进行了整体评估,发现La2O3“过渡桥梁”的增强效果最佳,三个“过渡桥梁”的增强效果排序为La2O3>MgO>Ce2O3。(4)最后,总结“过渡桥梁”界面设计基本要求如下:1)镁/“过渡桥梁”以及“过渡桥梁”/碳界面为共格/半共格界面;2)“过渡桥梁”为金属氧化物,通过金属键及离子键与镁基体结合;3)“过渡桥梁”与碳能够发生杂化反应,形成C-O共价键。本文研究表明,向纳米碳材料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中引入La2O3和Ce2O3“过渡桥梁”,能够有效增强界面的结合强度,从而解决了镁/碳界面结合弱的问题。研究结果为纳米碳材料增强镁基复合材料“过渡桥梁”的筛选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由于其固有的机械柔韧性、结构可调性和易加工性被称为下一代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理想之选,但是在有效地调节非易失性存储元件、电容器和传感器的相变温度方面还存在一个巨大的障碍。利用“氟代效应”分子设计策略,即使用强电负性的氟原子对苄胺苯环上任意两个等位点的氢原子进行取代,得到四种双氟代胺化合物:2,3-氟苄胺(2,3-DFBA)、2,4-氟苄胺(2,4-DFBA)、2,5-氟苄胺(2
近些年来相变材料的研究十分热门,这与它在光学,电学,磁学等各大领域表现出来的优异性质密不可分。铁电材料是一类特殊的相变材料,它不仅是压电材料也是热释电材料,具有非常丰富的性能,在传感器、电容器、信息存储、感应开关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相变材料的作用机制大多数为有序-无序型相变,而冠醚恰好是一种独特的易产生有序-无序型相变的环状化合物,因此常常被选择作为构建分子马达型相变材料的配体,我们由母体化
氮化硅纳米线因其优异的力学和光电性能,在纳米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及光电子器件及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已有的几种制备氮化硅纳米线的方法,如碳热还原法、热蒸发法、先驱体热解法、燃烧合成法等方法普遍存在成本较高、产物尺寸难控制的问题。一般硅粉直接高温氮化法可大量生产氮化硅粉体,但其中只会产生少量的氮化硅纳米线。本文尝试以光伏领域难以得到有效利用的硅片切割废料中回收而来硅锯屑粉为原料,提出一种
异质夹杂问题是夹杂问题当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它在复合材料的开发与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工程应用中,大多数夹杂物都是异质的和非椭球(圆)的,因此非椭球(圆)异质夹杂问题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然而,由于非椭球(圆)异质夹杂问题在数学处理上的困难,现有的大多数文献都是一些数值解,或者是近似解,少有显式的解析结果。同时对于不均匀本征应变作用下的非椭球(圆)异质夹杂问题,更是少有人问津,不管是解析解还
近年来,相变材料因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受到了科学家的青睐,这些领域包括非线性光学开关、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和传感器等。在探索多功能相变材料的道路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已被广泛研究,这主要是由于有机和无机成分丰富,以及它们的特性和功能的完美结合。为了寻找更多的相变材料,在本论文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小分子卤代胺,并与卤素金属合成了钙钛矿类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本文总共报道了10个和卤素有关的钙钛矿类有机
本文采用高温自还原法在空气气氛中合成了一列的Eu2+-Eu3+激励的磷酸盐基质荧光材料。采用热重法(TGA),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能谱(SEM-EDS)以及色坐标(CIE)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发现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荧光粉发光颜色的调节:一是单掺杂稀土离子,控制Eu3+的掺杂含量结合其自还原产生的Eu2+,通过空间混色
孔洞和异质夹杂材料热弹性问题是夹杂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复合材料的研究深入和广泛应用,具有耐热性的复合材料受到学者的重视。由于材料热膨胀系数的不同,温度差产生的热应力作用导致孔洞/异质夹杂周围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可能引起孔洞/夹杂周围的应力集中,诱发微裂纹。本文基于复变函数理论和级数解表达,对远端均匀应力和非均匀温度场加载作用下含界面层的孔洞边界周围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远端热流和远端均匀应力(或夹杂
激光辐照是一种实现材料结构及性能调制的重要手段。当高能量密度的聚焦激光光斑作用于二维材料时,可导致材料发生减薄、相变等多种结构转变过程,其物理性质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本论文聚焦于三硫化钛(TiS3)这一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二维材料,利用聚焦激光束辐照这一高度可控的作用方式,以拉曼光谱为主要表征手段,结合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电学测量等多种手段,系统研究其对TiS3结构及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激光辐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是深受世界各国领导和百姓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长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在发生的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由食源性病原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成为了世界各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中之重。为了满足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对食源性病原菌快速检测的需求,克服传统检测方法如平板培养法和酶联免疫法等存在的耗时费力、周期长或灵敏度不高等缺点,开发易于操作、灵敏便捷的新型检
氧化硅(SiO2)由于其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低放电电位等优点,有希望成为下一代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SiO2内部强Si-O键的存在导致其通常会表现出相对较差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此外,嵌锂时所发生合金化的反应也会带来一定体积膨胀效应。因此,SiO2负极材料想要走向实际生产应用,这些特性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SiO2导电性能差及体积膨胀效应的特性,本文主要从纳米化和复合结构两个角度对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