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校本课程建设。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许多经验,尤其在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校本课程建设缺乏校际间的联系与合作,校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区域课程资源的交叉重叠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等等。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各中小学校将校本课程建设局限于“本校”,区域内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课程成果得不到共享。因此,校本课程建设需要突破学校的界限,以区域推进的方式扭转各校封闭孤立、力量分散、盲目模仿、低位运行的课程建设局面,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区域共享。区域推进既是一种校本课程建设的方式,又是一种课程建设的理念,它在规范校本课程建设、引领课程发展以及促进课程建设经验共享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就是打破单校孤军奋战、各行其是、零散建设校本课程的发展格局,凝聚区域力量,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内不同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共享与共荣。具体来看,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发挥统筹规划、领导协调、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的职能,从宏观上把握课程改革,组织教育研究培训部门或机构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和全面服务,帮助中小学走出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区域内校际之间以共同的发展愿景为指引,展开自由合作,建立交流、协作与共享的关系,共同推动校本课程的科学性、规范化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路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可以是行政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也可以校际自由合作共建校本课程。行政推动校本课程建设是一种通过县(或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整体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组织专业人员指导辖区内学校共同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或者将某些学校已经开发好的相对成熟、精致的课程列为辖区内中小学共同使用的校本课程的活动。而校际自由合作共建校本课程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由多所中小学自由联合形成教育集团或是学校联盟共同参与开发和分享校本课程的活动。根据校本课程建设中校际合作的持久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可以分为教育集团共建校本课程和学校联盟共建校本课程两种模式。教育集团是一种紧密型的校际合作组织,在集团规划的统领下,集团内部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并且各校的目标与行动统一;学校联盟则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校际合作组织,盟校成员没有订立统一的契约、可以自由联合开发校本课程。虽然这两种校际合作共建校本课程的模式在形成过程上存在差异,但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打破区域内各校校本课程建设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保守局面,充分发挥各校课程建设的最大潜能,实现校本课程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内校本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均衡化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应该在遵循共享性、整体性、可行性和协调性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课程建设保障体系,打造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多方联动,确保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高效运转,促进课程改革朝向纵深化发展。总之,校本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效解决各校面临的校本课程建设的共性问题,大规模提高校本课程品质,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推动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