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栖息地丧失已成为鸻鹬类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下降的首要原因。研究鸻鹬类的食物,对有效评估栖息地的质量以及制定鸻鹬类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鸻鹬类在非繁殖期的食物主要包括双壳类、甲壳类、多毛类和腹足类等大型底栖动物。但有关鸻鹬类在迁徙停歇地食物组成的时间动态的了解很少。最近的研究发现,滩涂表面的生物膜(biofilm)是一些地区大部分滨鹬类的食物来源之一,特别对小型滨鹬类的贡献很大。这些研究结果对鸻鹬类的食物组成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位置提出了挑战。互花米草原产于美国东海岸,于2001年引种上海,已经在崇明东滩形成入侵,取代了滩涂上大面积的海三棱藨草群落,并占据了一定范围的光滩。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植物群落演替是否会引起鸻鹬类食物资源的变化,并影响该迁徙路线上的鸻鹬类的栖息地质量,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选择在崇明东滩迁徙停歇的滨鹬类作为研究对象,分两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通过考察觅食地底栖动物分布与粪便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建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在崇明东滩春季迁徙停歇期的食物组成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探讨大滨鹬在迁徙停歇期间采取的觅食策略:第二部分,通过血浆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了解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在崇明东滩春秋迁徙停歇期与越冬期的食物组成变化,比较大滨鹬、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红颈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黑腹滨鹬、尖尾滨鹬(Calidris acuminata)和长趾滨鹬(Calidris subminuta)在迁徙停歇期的食物组成,探讨生物膜对鸻鹬类的食物贡献,并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崇明东滩对鸻鹬类食物来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各类底栖动物在大滨鹬食物中出现的频次与其在觅食地的丰度无显著差异,即大滨鹬的食物组成随着底栖动物的丰度发生变化,说明大滨鹬在崇明东滩的春季迁徙停歇期采取机会主义觅食策略。这有助于它们迅速补充能量和营养贮备,从而顺利完成迁徙,并且以良好的状态抵达繁殖地。2.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1)生物膜和滨鹬类的δ15N值相差较大,远远超过了滨鹬体内615N的富集因子,因此生物膜并未被滨鹬类同化,即使有直接的食物贡献也是极少,很可能只是在滨鹬类觅食底栖动物的同时被顺带吞下。这可能与崇明东滩的滩涂基质成分有关。(2)黑腹滨鹬在崇明东滩的食物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春秋迁徙停歇期,双壳类是其最主要的食物。甲壳类在秋季的食物贡献明显上升,而腹足类和多毛类的食物贡献有所下降。越冬期,各类底栖动物对黑腹滨鹬的食物贡献相对平衡。崇明东滩各类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可能是导致黑腹滨鹬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3)三类初级生产者对黑腹滨鹬食物来源的贡献也有显著的季节差异。食物组成的季节性差异可能是造成三类初级生产者对黑腹滨鹬的食源贡献发生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互花米草对黑腹滨鹬的食物来源贡献总体上最为突出,特别是在秋季迁徙停歇期,互花米草的食源贡献超过60%。(4)6种滨鹬的食物组成不同。觅食地空间分布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其食物组成不同的首要原因。(5)微型藻类和互花米草是大滨鹬、红腹滨鹬、黑腹滨鹬、尖尾滨鹬、长趾滨鹬、红颈滨鹬等6种滨鹬的主要食物来源。互花米草对滨鹬类的食源贡献总体上非常突出,几乎与本地C3植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