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系统是动物与植物相互作用中关系最为密切、最具典型的传粉共生系统之一,也是研究动植物协同进化的经典模型之一。本研究以西双版纳的一种雌雄异株榕树和它的传粉及非传粉榕小蜂作为实验材料,揭示了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与其到达果腔获得繁殖机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在权衡榕-蜂繁殖稳定中的作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在榕树与榕小蜂的繁殖过程中,传粉榕小蜂通常需要飞行很长一段距离来给榕树传粉和繁殖自己的后代。我们通过比较刚到达的小蜂和刚羽化小蜂的个体大小,验证了Herre(1989)提出的个体大的小蜂更有机会到达目标榕树的假说;进一步我们通过比较到达的小蜂、夹死在苞片里的小蜂以及成功进入果腔内的小蜂的个体大小验证了我们提出的一个假说,即个体大的榕小蜂更容易夹死在苞片里而失去繁殖的机会。结果表明,在榕树与榕小蜂繁殖中,榕果苞片对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的筛选作用对维持榕-蜂互惠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2.通过野外控制实验,在没有传粉榕小蜂访问的情况下,榕树的雌花期能延长一段时间,但随着雌花期的延长,榕果的质量将下降。在西双版纳热带地区,没有传粉小蜂访问的情况下,对叶榕的雌花期在雨季、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持续时间分别为5天、14天和7天。并且在三个季节中,随着雌花期的延长,榕果的苞片通道逐渐变紧,榕果对小蜂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成功进入到果腔繁殖的榕小蜂的数量显著减少,个体大小也逐渐变小,最终影响榕-蜂繁殖成功:在雌株果中,榕果的种子数量随雌花期延长显著地下降;在雄株果中,随着雌花期延长,传粉榕小蜂后代数量显著降低,并且,繁殖的传粉榕小蜂后代中,性比率(雄性比率)显著增加,雌性后代的个体确逐渐变小。 3.孕卵量是与昆虫适应性相关的重要生活史特征之一,我们首次比较研究了对叶榕上四种榕小蜂的卵巢结构、卵形态及卵数量差异。结果表明:四种榕小蜂的卵及卵管在卵巢中形成对称的两束,每一束又由三小束组成;其中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solmsimarchali、佩妃延腹榕小蜂Philotrypesispilosa和Philotrypesissp.是植食性小蜂,卵属于早熟卵,即小蜂羽化进入到成虫阶段时,体内全部卵均已成熟;每一个卵管通过一卵柄与一个卵相连,卵的大小及卵柄长短属种间有明显差异;单只传粉榕小蜂平均孕卵量306粒,佩妃延腹榕小蜂孕卵量为19粒,以及Philotrypesissp.孕有41粒卵。缩腹榕小蜂Aocryptabakeri是复寄生类小蜂,卵属于同步卵,即小蜂羽化进入到成虫阶段后,体内的卵逐渐成熟,延续整个成虫期。每粒卵有一个大的营养细胞连着一个小的卵母细胞组成,当缩腹榕小蜂羽化的时,卵巢中平均有16粒未成熟的和22粒成熟卵。当分析四类榕小蜂身体大小与其孕卵量的关系时,它们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自然状态下,一个榕果有多只榕小蜂拜访,而一只传粉榕小蜂仅在一个果内繁殖后代,一只非传粉小蜂则可转移在多个果上产卵;四种榕小蜂之间通过繁殖策略上的分化来维持稳定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