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PTAS)与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伴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入院治疗的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伴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患者107例,按照入院顺序,并结合患者的经济因素及自愿原则,把患者置入PTAS治疗组(51例)和内科药物治疗组(56例)。汇总达到入组条件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烟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既往缺血性卒中等病史;1天内完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并评估入组患者的ABCD2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缺血性卒中患者)及mRS评分;并在入院后一周内完成患者认知功能评估,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北京版,采用t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手段对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伴非致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的疗效。结果:1.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本研究共入组患者107例,其中PTAS组51例(47.7%),药物治疗组56例(52.3%);两组诊断为TIA的例数分别为8例和13例;两组患者基线期MMSE评分分别为22.2±2.99、21.8±3.77分,MoCA评分分别为20.1±1.98、19.7±2.28分。相对于PTAS组,药物治疗组在性别构成、年龄、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既往卒中病史、吸烟史、饮酒史、TIA构成、NIHSS评分构成、mRS评分构成、MMSE评分、MoCA评分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之间基线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2.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随访过程中再发脑血管事件或死亡的比较:分别对所有入组患者发病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各随访一次并评估是否再发脑血管事件或死亡,1年内2组均无死亡病例;结果显示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在1个月、3个月、6个月再发脑血管事件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内再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1.8%和28.6%,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TAS组1年内再发脑血管事件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TAS组1年内缺血性卒中发生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IA及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随访过程中NIHSS评分构成的比较:分别对所有入组患者发病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各随访一次并评估NIHSS评分,发现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NIHSS评分构成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随访过程中mRS评分的比较:分别对所有入组患者发病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各随访一次并评估mRS评分,对两组中无明显或轻度残障者进行统计(mRS≤2分),发现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在1个月、3个月无明显或轻度残障者构成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治疗组相比,PTAS组6个月及1年内无明显或轻度残障者占的比例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随访过程中MMSE评分的比较:分别对所有入组患者发病后1个月、6个月、1年各随访一次并评估MMSE评分,发现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MMSE得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随访过程中MoCA评分的比较:分别对所有入组患者发病后1个月、6个月、1年各随访一次并评估MoCA评分,发现PTAS组与药物治疗组在1个月、6个月MoCA得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年随访的时候,与药物治疗组相比,PTAS组MoCA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TAS治疗能降低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伴高危NICE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的风险,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再发率。2.PTAS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伴高危NICE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3.PTAS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伴高危NICE患者的长期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