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缓解粮食供需矛盾、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将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充分结合。以水稻种植为例,尽管中国的水稻生产技术已经有很大进步,但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由于生产方式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进,导致先进的生产技术无法广泛应用,这些地区的水稻生产效率依然很低。因此,现如今的当务之急是,改变农村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先进生产技术带来的好处。根据大量理论和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水稻生产方式应该朝“大生产,分工化”方向转变。但是,由于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客观差异的存在,这些成功经验的推广必将遇到很多障碍,中国南部水稻种植区普遍存在的小农化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观念落后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因此,本文基于这些现实的考虑,采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局部与整体的分析方法,力图寻找和发现影响水稻生产社会分工的深层次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在理论层面上全面分析水稻生产社会分工需要考虑的分工程度、分工组织形式、组织协调以及影响水稻生产社会分工的一般性因素。然后对鹰潭市新屋村、浦源村的水稻生产社会分工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水稻生产各环节生产分工现状以及农户对各环节分工的意愿进行调查,并得出一些具体影响因素为提出对策做铺垫。最后,根据理论与案例分析的结果,总结和概况目前农村水稻生产社会分工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对促进水稻生产社会分工有所裨益,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