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为口译实践报告,报告主要回顾并分析了笔者在“跨文化交流”课程上的口译实践。“跨文化交流”课程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开设,刘欣路老师讲授的课程,笔者在本次课堂上翻译的主要内容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章节。本次口译实践的形式是交替传译,笔者运用李长栓在《理解与表达:英汉口译案例与点评》中提出的“理解、记忆、表达、应急”(UMEER)实践框架来作为理论支撑,并对现场的口译录音进行分析,总结本次口译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理解”即理解讲话者的意思,要求译员不断提高自身听力水平、扩大专业储备、学习背景知识。同时,译员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调动一切知识储备和现场资源,快速分析判断讲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当发言者的观点不同于译员的观点时,译员不可以自己添加自己的观点。“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逻辑把经过加工的信息存储在脑子里,可以用笔记辅助,达到短期记忆。译员需要抓住发言者的逻辑,包括时间顺序、空间安排、情节发展、工序流程、大纲要点等。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笔记或图像来辅助梳理发言者的逻辑要点。“表达”要求译员理顺思路,以接受语的自然形式娓娓道来,像表达自己的思路一样阐述发言者的观点。译员要充分理解、吸收、消化发言人的讲话内容,像演讲一样,脱离源语的形式,以最恰当的表达形式和顺序来表达。“应急”要通过预防危机和处理危机的方法,实现较好的现场控场和交付成果。危机管理分为两个方面:预防危机和处理危机。预防危机包括事先精心准备、现场能动听讲、分析判断、做好笔记,然而现场总会有意外情况出现,这就要求译员可以灵活地处理危机。本篇报告共有四章,第一章是对本次口译实践任务的背景和内容的介绍,以及对李长栓提出的“理解、记忆、表达、应急”(UMEER)实践框架理论的阐述。第二章介绍了本次口译实践的准备过程,主要包括译前准备阶段和口译现场准备阶段,译前准备阶段主要阐述了笔者对于翻译基本材料、查询平行文本和专业术语表达的准备,口译现场准备阶段介绍了译者在现场翻译时进行的心理准备、翻译材料的确认和突发情况的准备。第三章是本篇口译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主要介绍了笔者对口译录音的案例分析,笔者基于UMEER实践框架,分别从理解、记忆、表达、应急四个层次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是本次口译实践报告的总结部分,概括总结了本次口译活动中笔者的经验与思考。本篇报告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运用李长栓提出的UMEER实践框架对本次口译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笔者通过分析报告,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本次口译实践中产生问题的进行总结与反思,这不仅为笔者今后的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之处,也为今后此类口译实践报告类的硕士论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今后想从事口译类实践的同学提供了一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