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岛礁海域渔业资源群落格局,及不同生境条件下,鱼类群落格局的空间分布差异及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于2016年8月、12月及2017年2月和5月对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季度调查。利用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组成和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应用MATLAB软件绘制了鱼类资源量密度(生物量和丰度)的空间分布图,利用鱼类长度谱方法对鱼类群落生产力水平和营养转换效率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系分析和生物-环境相关分析(BIOENV)等方法,分析了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96种,隶属于12目47科77属,其中鲈形目占比最大,其生物量和丰度占比均超过50%。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另外春季优势种还包括刺鲳(Psenopsis anomala)、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和宽体舌鳎(Cynoglossus robustus),夏季优势种包括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六丝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秋季和冬季优势种相同,为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对鱼类丰度和站点的二维矩阵聚类分析和nMDS结果显示,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鱼类群落可分为三个站位组:站位组I(岛礁周围站点为主)、站位组II(邻近岛礁站点为主)和站位组III(远离岛礁站点为主)。从鱼类生物量上看,春夏秋三季,高生物量站点主要分布在岛礁附近,冬季高生物量站点则分布在开阔水域。平均生物量显示,春夏秋三季平均生物量均为站位组I>站位组II>站位组III,冬季则相反,平均生物量为站位组III>站位组II>站位组I。从丰度CPUE上看,其整体分布趋势与相对资源密度相同,春夏秋三季,高丰度CPUE区域也主要分布在岛礁海域附近站点,冬季高丰度CPUE区域则分布在离岛礁较远区域。四个季节丰度CPUE最高点皆出现在站位组I站点。根据全部生物量和丰度计算各季节不同站位组的鱼类平均体重,其中,夏季、秋季和冬季平均体重为站位组I<站位组II<站位组III,春季站位组II最小,站位组III最大。不同季节全部鱼类群落的长度谱显示,春季长度谱截距最大,生产力水平最高。到夏季直线最陡,夏季营养循环效率有所降低,秋冬季相对长度谱直线变平缓,截距也降低,说明营养循环效率升高,初级生产力降低。各季节不同类群长度谱分析显示,站位组I在四个季节皆表现出最大的截距和直线斜率绝对值,这表明站位组I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较低的营养转换效率。春季和秋季,站位组II的直线斜率绝对值和截距都大于站位组III,说明站位组II相较于站位组III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较低的营养转换效率,而冬季则相反。鱼类组成与环境因子(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海域水深)的BIOEVN相关分析显示,底层水温对鱼类群落影响最大。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温度的相关性最强。,秋季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p<0.01),均匀度指数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冬季多样性指数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均匀度指数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另外,冬季丰富度指数与深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底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研究发现,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渔业资源群落格局受优势种季节性洄游影响明显,岛礁海域生境更侧重于产卵场功能,而开阔海域作为成鱼栖息场所的功能则更为突出,鱼类群落在初级生产力和生境差异的协同作用下,并在水温、水深和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出了显著的时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