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传播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受众越来越青睐于通过移动终端便捷地检索与接收讯息,传统媒体大都意识到移动传播平台之于媒体转型的重要性,并着手在移动端开疆拓土。但如何使新闻文本的编辑活动适用于移动平台的诸多特性,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向移动端转型的过程中,具备强社交性的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各大传统媒体的必争之地。虽然传统媒体纷纷试水微信公众平台,但在微信内容的编辑质量上却良莠不齐。这种差异主要出自两个方面:编辑主体对自身角色转型、职能转变的适应程度;新闻文本的编辑特色对微信平台传播特性的适应程度。微信公众平台不同于传统纸媒的传播特性,重塑着编辑主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职能、地位。作为编辑活动的主导者,编辑主体必须在准确把握新平台传播特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认知以适应新角色、新职能。而就编辑客体而言,移动端受众阅读习惯的“碎片化”“浅泛化”“消遣性”等特征,都决定了不能将传统纸媒的新闻文本完全照搬到微信公众平台,而应探索新的适用于平台受众阅读习惯的编辑模式。作为具备相当影响力的传统纸媒,《新京报》在微信平台的转型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这不仅仅是纸媒时期报纸影响力的延续,更得益于其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性的精准认知以及对自身编辑活动的调整。因此,将《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定为研究对象,从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两个方面,分析其编辑活动的转变。对《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编辑主体而言:在角色转型方面,微信平台的强社交性,为传受双方提供了即时互动的渠道。受众不再满足于信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构建新型传受关系势在必行,《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编辑主体实现了从“冷色调编辑”到“暖色调小编”的角色转型。另外,随着信息传播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越多越多的自媒体账号应运而生,分散着受众注意力,挑战着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地位,丧失信息传播中心地位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与新兴媒体争取受众的压力。《新京报》微信以服务受众需求为导向,比起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内容服务者的角色定位更为突出。在职能转变方面,《新京报》微信文章大都转载自其母媒体及旗下微信矩阵。因此,编辑的稿本优化职能被淡化,信息筛选与整合职能逐渐突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以往采写编发泾渭分明的职能边界逐渐模糊。在《新京报》微信公众平台,选题、采写、编辑甚至用户关系维护等都被纳入编辑的职能范围内,编辑实现着从参与内容生产到负责媒介缔构的职能转变。在地位重构方面,公众议程反作用于媒介议程,解构着编辑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地位。而从“大众传播”到“圈子传播”的二次传播过程,使受众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传者,传受双方角色边界逐渐模糊,内容生产者在信息传播中的绝对中心地位不复存在。将《新京报》微信新闻文本视为编辑客体,分别对标题、正文、结尾的编辑特色进行分析。在标题的编辑特色上,随着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受众阅读进入“读题时代”,标题成为受众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窗口。《新京报》微信标题传播符号呈现出网络化,口语化特征,且多使用细节性标题激发受众好奇心;使用感叹句、疑问句等增强标题醒目性;使用一二人称,增加带入感及亲近感。在正文的编辑特色上,《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在图片符号的使用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亚文化特征,以迎合网络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特质;在短视频新闻领域有所突破,起到丰富新闻文本及还原新闻现场的作用;在编辑排版上进行了碎片化处理,以适应微信端受众“碎片化,浅泛化”的阅读特征。在结尾的编辑特色上,《新京报》微信公众号通过设置超链接的方式拓展文本外延。另一方面,用户评论作为新闻文本的内容补充,与新闻文本呈现出“互文性”特征,在丰富文本内涵方面起到一定作用。通过对《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编辑主、客体的分析,总结出其编辑活动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试图探索微信端编辑活动的应取之法,供其他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