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对青霉素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主要是产生能够水解β-内酰胺环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加快了CTX-M型ESBLs形成和传播。近年来,部分地区相继出现了对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表现出水解活性增强的CTX-M型杂合体,其中以CTX-M杂合酶CTX-M-64的催化活性最强。本论文调查了我国不同地区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和沙门菌(Salmonella)中CTX-M-64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流行状况,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传播特征。从广东、湖北、山东、河南、江苏五省养殖场采集的食品动物源样品中共分离到745株大肠杆菌和121株沙门菌。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优势血清型主要为鼠伤寒(32株),里森(18株),德尔卑(13株),肠炎(10株),印第安纳(9株)。采用PCR检测编码ESBLs的耐药基因并测序确定其亚型。121株沙门菌中,检测到20株(16.5%)blaCTX-M阳性菌株,其中9株为blaCTX-M-64,4株为blaCTX-M-55,blaCTX-M-27、blaCTX-M-65各3株,其余1株为blaCTX-M-14。其中blaCTX-M-64为主要亚型。745株大肠杆菌中,检测到247株(59.6%)blaCTX-M阳性菌株,其中以blaCTX-M-14最为流行(82株,33.3%),其次是blaCTX-M-65(62株,25.1%)、blaCTX-M-27(34株,13.7%)、blaCTX-M-79(30株,12.1%)、blaCTX-M-55(16株,6.5%)、blaCTX-M-15(11株,4.5%)、blaCTX-M-64(3株,1.2%)。通过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产CTX-M-64阳性菌株对2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头孢噻肟高水平耐药(MIC 2561024μg/mL),对头孢他啶耐药(MIC32256μg/mL),且均表现出多重耐药。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产CTX-M-64阳性菌株间的遗传背景。9株沙门氏菌可以被划分为3个不同的谱型,3株大肠杆菌可划分为2个谱型。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同一血清型的沙门菌图谱相似度较高,提示存在克隆传播。沙门菌ST分型为ST17和ST19,大肠杆菌均为新型ST。采用接合转移或电转化的方法得到接合子或转化子,通过质粒复制子分型、S1-PFGE、I-CeuI-PFGE、Southern-blot和基因组测序对blaCTX-M-64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8株沙门菌的blaCTX-M-6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1株沙门菌blaCTX-M-64基因位于IncHI2复制子类型质粒上(190 kb);3株大肠杆菌中,blaCTX-M-64基因均位于不可分型的质粒上(360 kb)。测序结果表明ISEcp1-blaCTX-M-64-orf477转座单元是大肠杆菌和沙门菌中最常见的blaCTX-M-64基因环境。通过生长曲线、稳定性试验和竞争试验分析携带有blaCTX-M-64基因的质粒对宿主菌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质粒的存在对宿主菌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且携带blaCTX-M-64基因的质粒在宿主中均稳定存在,但携带IncHI2类型质粒菌株在竞争中与宿主菌相比处于劣势,大肠杆菌质粒则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大肠杆菌和沙门菌中,blaCTX-M-64基因不仅通过质粒介导进行水平传播,而且存在着克隆菌株传播。此外,沙门菌中携带的blaCTX-M-64基因多位于染色体上。插入序列ISEcp1对blaCTX-M-64基因在质粒与染色体之间的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