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Fe24Mn4A15Cr, Fe30Mn5Al与Fe32Mn3A17Cr2Si三种奥氏体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氧化层的表面形貌和相结构;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俄歇电子能谱仪(AES)分析氧化表面的元素浓度-深度分布;应用阳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测量技术综合分析氧化诱发贫Mn层在1mol l-1Na2SO4溶液中的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Fe24Mn4A15Cr合金经800℃氧化160h后的氧化层由外层的Mn2O3、Fe2O3、(Cr、 Fe)2O3、FeMn2O4和内层的A1203、MnAl2O4相组成;由于MnAl2O4具有不定形结构使Mn产生选择性氧化,随着外层Mn203的剥落,在氧化层与基体之间形成一层连续平整且相对于基体来说低Mn (15at.%)、富Fe (78at.%).富Cr (10at.%)的铁素体层。在1mol l-1Na2SO4溶液中,贫Mn层的自腐蚀电位Ecorr从-710mV提高至57mV,维钝电流密度ip从3.3μA/cm2下降至0.7μA/cm2,合金的耐蚀性能显著提高。当温度升至950℃时,由于Mn2O3、Fe2O3的剥落,氧化层主要由FeMn2O4、(Cr, Fe)2O3及少量的MnAl2O4. A12O3相混合组成,同时在氧化层与基体之间仍有铁素体相出现,但由于扩散能力的增强使其弯曲不连续,耐蚀性能远低于800℃氧化160h的。将Fe30Mn5Al与Fe32Mn3A17Cr2Si合金在800℃空气中循环氧化160h,利用Mn的选择性氧化原理,在氧化层与基体之间分别形成了一层厚15μm低Mn(8at.%)、富Fe (83at.%)与厚20μm低Mn (11at.%)、富Fe (72at.%)、富Cr (14at.%)的铁素体层。在1mol l-1Na2SO4溶液中,Fe30Mn5Al合金氧化诱发贫Mn层的自腐蚀电位Ecorr由原始合金的-750mV(SCE)增至-130mV(SCE),维钝电流密度ip从310μA/cm2下降至29μA/cm2;氧化诱发贫Mn层的EIS较原始合金容抗弧直径及|Z|值增加,相位角平台变宽,利用等效电路Rs-(Rt//CPE)拟合的氧化诱发贫锰层的极化电阻Rt由原始合金的2.7kΩ·cm2增至9.9kΩ·cm2。Fe32Mn3A17Cr2Si合金氧化诱发贫Mn层的自腐蚀电位Ecorr由原始合金的-463mV(SCE)增至248mV(SCE),维钝电流密度ip由2.9μA/cm2降至0.4μA/cm2;氧化诱发贫Mn层的EIS较原始合金容抗弧直径及|Z|值增加,相位角平台变宽,利用等效电路Rs-(Rt//CPE)拟合的氧化诱发贫锰层的极化电阻Rt由原始合金的15.5kΩ·cm2增至69.7kΩ·cm2,电容CB则由16.6μF/cm2降至10.3μF/cm2。均显著提高了合金的抗蚀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