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英语诗坛,保罗·莫顿无疑是引人瞩目的一位。作为当今英国诗歌协会的主席、牛滓大学诗歌教授,他以其不缀的诗笔,创作了30多本诗集,先后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爱略特诗歌奖,被誉为继希尼之后最杰出的当代爱尔兰诗人。出生于北爱尔兰,民族身份问题是莫顿作品中关注的焦点。从其早期诗歌中对身份的困惑到后期诗歌中飞散性身份认知,身份问题以一贯之。
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批评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当今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居重要地位。它通过关照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一方面反映个体的自由意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传统、宗教、历史、文化、社会等带来的集体归属感。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的杂和理论强调多重文化身份带来的不确定性,由此引发身份的困惑;全球化语境下的飞散批评则更关注多元文化对包容性民族身份的建构,意在超越狭隘的身份桎梏,为不同民族文化的共融指明方向。
本文以民族身份认同为研究视角,借用巴巴的杂和理论及飞散理论探讨莫顿不同时期诗作中的民族身份观,意在反映北爱尔兰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诗人的影响以及莫顿挣脱身份之网寻求超越的诗学努力及其意义。论文共六个部分,除序言和结论外,主体分为四章。
序言介绍了本文的缘起、研究对象和范围、国内外莫顿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理论路线及基本框架。
第一章介绍北爱尔兰文学与其政治文化话题的关联性。详述北爱尔兰政治、宗教问题的缘起,指出莫顿诗歌对北爱冲突的呈现和反思特征。
第二章探讨莫顿早期诗歌中民族身份的困惑。借后殖民批评中法侬的“错位”“逃逸”,赛义德的“流亡”以及巴巴的“杂和”“阕限”等术语,以诗篇“瑕疵”、“骡子”、“边界职责”、“克陇菲克”、“克乌夫”以及“混合婚姻”等为文本,从政治归属,少数派宗教、文化混杂三方面探究莫顿早期诗歌中民族身份的困惑。
第三章探讨莫顿移居美国之后诗歌中民族身份的思考和对身份藩篱的超越。以飞散批评为切入视角,选取“公文包”、“欧蓍草”、“赖内·马里亚·里尔克:独角兽”、“火车”、“艰难的行驶”、“莫伊沙砾”等诗篇,从大自然的启迪和人生的思考两方面解读莫顿对身份桎梏的超越。
第四章讨论20世纪北爱尔兰飞散写作的传统及其意义。旨在表明自贝克特以降,20世纪爱尔兰作家,乔伊斯、麦克尼斯、马洪等构成了爱尔兰飞散写作传统。莫顿及其前辈作家用其飞散经验和体悟对文化、身份问题展开深刻的诗学反思。
本文研究认为,莫顿诗歌中对身份问题的探讨,体现了当代北爱尔兰作家对民族发展和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从早期的困惑到移居后的超越,获得飞散的视域,诗人不仅摆脱了个人身份的尴尬,更为北爱尔兰民族融及世界文化多元化建设给出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