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性修养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讲性善,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又可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此四心乃是仁、义、礼、智四德之端,人之德性修养便是以此四端为基础。人之为人、区别与禽兽之处,即在于人有此善端。向善乃是人本性自然趋向,恶则是对善性的违背。
在孟子看来,“圣人与我同类也”,圣人、庶民本是同类。“人皆可以成尧舜”,只要向善不已,孜孜以求,皆有成圣人可能。要成圣人,并非仅靠天生之善端,关键在于后天修养。修养内容即是本具的四端。在孟子那,一切具体德性都化归为人本性中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只要据此善端,保而勿失、向外扩充,就可向善不已,合于“尧舜之道”。向善的核心是“居仁由义”。仁、义是根本,仁是“安宅”,义是“正路”。只要住在安宅里,行走在正道上,处处由仁义而行,那么便“大人之事备矣”。
仁、义不仅是道德规范和原则,其本身有实质内容,即孝、悌。孝悌乃是仁义之“实”,仁义得以孝悌为基础,违背孝悌,也就谈不上仁义。孝、悌可谓是一切道德的根基,违背了这个根基就无所谓道德。
在求德方法上,既然人本具善端,那么首要的便是返观自身,体察到本具的善心,使它存而勿失,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继而扩充之。不仅如此,德性修养还受环境的影响,需要向他人学习。在孟子看来,舜从庶民到圣人,一切皆在于取人之善,孜孜而学来的,是“无非取于人者”。需注意的是,此处学习的核心内容乃是如何向善,而非今日所谓知识。
在孟子看来,在仁义本心与天、命关系上,人所应做的乃是修养德性,尽其在我者,而非强求天、命。求德是自我做主,是“求之在我者”,不受外在境遇的制约,具有完全的自主性,“我欲仁,斯仁至矣”。
德性修养就是以尧舜为榜样,尧舜之道就是最高境界。在修养过程中,只要志于仁义,不管达到何种境界,孟子皆持赞许态度,其所反对的乃是真正违背仁义之道者,如乡愿。圣人便是德性修养的最高境界,是理想人格的表现,从四端到圣人即是孟子德性修养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