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是一种混合营养型甲藻,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频繁爆发藻华,并且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项目组前期研究已经表明,红色赤潮藻对水生生物有明显的致害作用,如对共存浮游植物包括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红胞藻(Rhodomonas salina)的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此外,红色赤潮藻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两种鲻鱼(Mugil cephalus和Mugilidae sp.)也有不同程度的致死效应。但目前红色赤潮藻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及机制还尚不明确,尤其是其藻毒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研究了4株有毒红色赤潮藻对2种模式生物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和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毒性效应,探讨了藻毒素的作用机制以及营养盐条件对藻毒素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色赤潮藻JX14的毒素粗提物会对2种典型的模式生物海洋青鳉鱼(O.melastigma)和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产生毒害效应,且致死率随着毒素含量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红色赤潮藻毒素剂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仔鱼会立即出现逃逸反应,随后产生明显的致死效应。红色赤潮藻毒素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致死效应更加强烈,这表明不同的物种对同一种藻毒素的敏感性可能不同。(2)营养盐组成和比率对红色赤潮藻的产毒具有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不同氮源条件下培养的红色赤潮藻对2种水生动物的致死效应显著不同,4株有毒红色赤潮藻(JX14、JX13、ASNP6、CCMA256)的致死效应均表现为尿素组>铵盐组>硝酸盐组,表明以尿素为氮源培养的红色赤潮藻会产生更多的藻毒素。值得注意的是,尿素为氮源条件下培养的红色赤潮藻对青鳉鱼仔鱼有最强的致死效应,同时,该实验组中红色赤潮藻的比生长速率也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尿素为氮源时单培养的比生长速率。营养盐比率失衡也会促进红色赤潮藻毒素的产生,4株红色赤潮藻对2种水生动物的致死率均表现为氮磷比为10:1>氮磷比为30:1>氮磷比为20:1,表明在氮、磷比率失衡时红色赤潮藻的毒性会增加。氮磷比为10:1条件下培养的红色赤潮藻对青鳉鱼仔鱼有最大致死率的同时,红色赤潮藻的比生长速率也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应氮磷比条件单培养的比生长速率。这一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在特定营养环境下对水生动物产生毒害效应将其杀死的同时,可能会利用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提高自身的比生长速率从而大量增殖。(3)4株红色赤潮藻(JX14、JX13、ASNP6、CCMA256)的四种藻液组分对海洋青鳉鱼仔鱼和褶皱臂尾轮虫的致死率均表现为超声波破碎液最强,超声破碎滤液和完整细胞次之(二者无显著差异),完整细胞滤液的致死率几乎为零。这表明红色赤潮藻的毒素多存在于细胞内部,当藻细胞破裂后大量藻毒素释放出来从而对水生生物起到毒害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营养型甲藻红色赤潮藻对2种模式海洋动物具有显著的毒害效应,藻毒素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中的营养盐组成和比率对于藻毒素的产生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红色赤潮藻在特定营养环境下增强毒性杀死水生动物的同时促进了自身的生长。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红色赤潮藻藻华的爆发机制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