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课堂观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培养课堂观察能力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现教师从专门的知识传递者到研究者身份的转变,从外在研究对象到研究主体的转变,增强教师专业特性,推动传统听评课到教研新范式的转变。本研究旨在: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提出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进而编制调查问卷,运用实证研究验证并调整教师课堂观察能力构成要素的结构框架;最后根据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结构框架,提出教师课堂观察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目的出发,提出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结构研究的意义所在,并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对能力、课堂观察、课堂观察能力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本研究认为课堂观察能力是教师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和专门的课堂观察知识完成课堂观察研究任务的能力。第二章在对课堂观察能力结构深入解析的基础上,构建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结构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认为教师课堂观察能力是多层次的因素系统,它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构成。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的特殊能力是直接影响课堂观察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以及课堂观察任务能否按预期完成的关键因素;一般能力是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解决问题的基础,对课堂观察特殊能力的发挥起支持性作用。并初步提出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结构要素包括:知识学习能力、问题定向能力、方案设计能力、操作执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框架内每一维度进行定义,并整理出具体的说明题项,编制正式调查问卷。第三章通过《教师课堂观察能力构成要素》调查问卷开展实证研究,对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并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考察自编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本章重点在于经过因素分析对原有能力框架进行调整,最终获得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由知识学习能力、观察点定向能力、观察工具认知能力、观察工具的选择与制定能力、操作执行能力、信息解读与表达能力六大能力要素构成。经检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第四章对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结构模型的反思与修正。本章主要根据问卷科学统计分析结果,对教师课堂观察能力构成要素所对应题项进行归类,并根据对应题项的语义,将各构成要素进行重新命名,最终确定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第五章根据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结构的研究结论,对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课堂观察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职前教师能力培养应从师范生培养方案入手,在课程设计和教育实习方面做适当规划。在职后教育中,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三个层面,自上而下推行的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