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淮安府治山阳,徐州亦属淮安府辖,徐淮地处江淮要冲,南北遗民多往还其间,如顾炎武、阎尔梅、傅山、万寿祺等。遗民之间的交游,是不同地域遗民群体相互影响和联系的纽带,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徐淮遗民的交游把南北地方遗民群体,如关中、江南乃至岭南遗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对我们考察清初遗民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帮助。山阳人文蔚发,诗文化积累厚重,自古便有“诗城”之誉,清初诗人丘象随所编《淮安诗城序》中有言:“诗之教莫盛于淮……丘子季贞名之曰诗城。”道光年间山阳人丁晏作《山阳诗征序》,历数山阳能诗者,自汉代枚乘到清代乾隆年间汪瑗,共十余家,其中不少为明清诗人,其曰:“明代有冰壑老人、射阳先生、虞山逸民三子,可称鼎足,谢华启秀,各名一家,为竹垞、渔洋所激赏。我朝作者林立,望社诸子,桐园一门,风雅寝胜;风格雄骨,则有南斋、西樵;风韵清超,则有风衣、浩亭;才力富瞻,则有鱼门、吾山。它如百诗、惺庵、禹江、东江、东涧诸公,经学、理学不必以诗见,而诗亦未尝不工。”其中冰壑老人为明代山阳诗人潘亨。潘亨,字从礼,号冰壑。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诗格高耸,比与十才子,似觉轶伦。”,而虞山逸民则是清初山阳望社的主要发起者张养重。望社诸子即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望社在清初诗坛具有相当影响力,李元庚称其“名几与吴中埒。”望社成员虽不限于遗民范畴,但以张养重、阎修龄、靳应升等人为核心交游唱和,在明清鼎革的特殊历史时期,既是明末文社结社的有机承继,也体现了时代造就的“跂予望之”特殊心路历程,因此这一时期的社集更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也最终导致文人结社被官方所取缔。种族,环境,时代是丹纳提出的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大因素,在明清易际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理论有着极其强烈的印记。虽然望社较之同时期的惊隐诗社、甬上诗社影响稍小,但正如一个伟大时代所必须具有的悠远和声,其历史背景的作用依然值得我们深入考察。而社集作为一个文人集合,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样具有值得思考之处。隐逸与出仕,放情诗酒与济民救世,令望社成员艰于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玩味的文化现象。淮安山阳的特殊地理位置,南北遗民的往还聚合更使得淮安在明末清初文化聚合当中作用凸显,顾炎武、方文、杜濬、胡介、毛奇龄等人于此都有重要游历。因此选择望社作为研究对象,是明清历史、文学以及文化研究的一个绝佳切入点。本文除绪论外,分为三章。第一章,概述望社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其成立时间,大致的社集活动予以考证。在对成员大体情况进行考察后,依照成员仕进与否进行分别考论;第二章,淮安作为水陆要冲,南北文人于此为中心广为往还,产生了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文人交游活动,梳理相关文献,厘析文人交游具体行状;第三章,清初诗歌虽继承了晚明诗歌风气,但在山河巨变之下,使得当时士人都不可避免的对其进行反思,望社成员中既有遗民亦有贰臣,其间又多互通声气交往唱和影响广泛,则淮安诗歌在清初诗坛的联动作用自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