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性专著、论文大量涌现。据统计,美国UMI硕博论文数据库在2000年之前收录的论文已经超过了300篇。国内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国内学术界对她的兴趣正与日俱增。截至2006年12月,国内已出版7本莫里森的研究专著。尤其是王守仁与吴新云合著的《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被认为“标志着我国莫里森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莫里森创作的8部长篇小说都展现了特定时期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在众多作品中,《宠儿》渗透着莫里森浓厚的历史意识,是最能体现她反思过去、拷问美国历史的一部作品。它是莫里森对美国奴隶制时代末期以及南部重建时期的历史问题的反思与回看,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莫里森编辑的《黑人之书》。在《宠儿》的写作中,她一改往日传统奴隶叙述中遮遮掩掩以及拘泥于细节真实的做法,努力再现一种想象的真实。这使莫里森无论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深度上,都将美国黑人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莫里森的文学创作观与亚里士多德的“诗比历史更科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拒绝人为的划分“虚构”与“历史”,主张艺术家是“最真实的历史学家”,因此她力图在《宠儿》中做一番“文字考古”。即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以想象为媒介,用文字去发明玛格丽特的生活与想法。这种挪用历史的做法,是为达到这样一种目的,即重现非裔美国人历史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因此,在文本创作中,莫里森借助了象征等文学技巧作为完成这一目标的手段。此外,为了找回失落的过去,接续美国黑人民族的文化本根,莫里森将非洲传统宇宙观渗透进文本之中。这种独特的“寻根”意识,具体体现为黑人民族对鬼怪等超自然现象的信仰。莫里森将这种文化传统观念与母爱、情爱等人类最原初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这使她可以最大程度地用她的小说修复种族创伤记忆。《宠儿》与随后发表的《爵士乐》、《天堂》并称为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它们探讨了美国黑人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内涵的“爱”的追求,在解构官方历史的同时重构民族历史。莫里森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弥合历史创伤,构建属于非裔美国人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