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absorption spectru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与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海水养殖金色珍珠的微结构及其吸收光谱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养殖金色珍珠的外表面珍珠层的“叠瓦状”结构的疏密程度在珍珠表面的不同区域存在不同,该特征可能是导致金色珍珠不同区域的UV-Vis吸收光谱存在差异性的因素之一。金色珍珠的珍珠层由内及外方向上,接近珠核的珍珠层中未见单一的丈石板片或棱柱结构,而在珍珠层的中部及外侧区域均为文石板片。珍珠层的外表面由多级结构构成,其中单个的珍珠层微米级的文石板片由纳米级文石小颗粒组成。 采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对天然与改色处理的金色海水养殖珍珠进行了谱图的对比性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上述天然与经改色处理金珠中外层的珍珠层及内核中文石型碳酸钙的v3、v1、v2与v4特征吸收峰位的频率位移的改变特征。结果表明∶基于金珠样品的UV-Vis吸收谱图的测试,天然金珠样品由于珍珠层表面微结构的差异,同一颗天然金珠的UV-Vis吸收光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依据改色处理金珠的UV-Vis吸收谱图的吸收峰的峰位及其谱图特征,首次将目前较常见的改色处理金珠归纳为四类。金珠或者经改色处理的金珠的外层珍珠层中的文石v2振动频率相对内核中文石的v2振动频率而言,前者出现明显的蓝移特征。但两者中文石的v3,v1与v4振动频率则表现出一致性,且与合成文石的相关谱带频率一致。此外,海水养殖金珠与改色处理的金色珍珠外层珍珠层中文石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峰位一致,上述结论表明以上金色珍珠的改色处理工艺对珍珠层中文石的晶体结构并无直接影响。 通过对不同直径大小、不同金色深浅的天然金色海水养殖珍珠的UV-Vis吸收光谱、珍珠层微纳米结构的扫描电镜与高分辨透射电镜(SEM与HR-TEM)分析及珍珠层的厚度进行对比性研究,并首次探究了金珠颜色的深浅与珍珠层厚度间的联系及金珠独特的UV-Vis谱图成因。结果表明∶金珠的颜色越深,对应的UV-Vis特征吸收峰的强度越大,但金珠的珍珠层的厚度大小与金珠金色的深浅不存在正相关性; 在淡水三角帆蚌贝壳韧带组织结构的研究中,韧带的内外两层结构理论已广泛被人们所接受,且被作为双壳纲贝壳分类的依据之一。其中,上述两层结构中,外层的韧带主要由平行的层状有机质构成,内层则是由众多的垂直于韧带内表面的六方柱或圆柱形丈石纤维组成。然而近期,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X射线粉晶衍射(XRD)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方法,发现在贝壳Solen grandis的韧带中存在圆柱形的蛋白质纤维,且进一步提出了有关贝壳韧带的全新的三层结构新模型。此外,另一重要的发现即其中存在着二维的光子带隙结构特征,且该结构正是湿润韧带呈现特殊光学效应的直接因素所在,目前较多的研究工作都是聚焦在韧带中文石与有机质组成,整体的微纳米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性的形貌上,但就其精细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报道,特别是相关淡水类贝壳韧带的研究报道尤显匮乏。在本工作中,首次以淡水类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结合选区电子衍射(SAED)、扫描电镜(SEM),就其韧带中单一的文石纤维的精细结构、文石的晶体结构缺陷与形成机制都展开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就其中极具意义的文石纤维的基本的组织结构单元即鹅卵石状纳米结构单元的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与晶体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