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将人性论放在社会时代背景、哲学基础及性论的发展历程上进行梳证,通过对荀子与董仲舒人性理论的比较,了解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利弊,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扬弃提供参考。借鉴西方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性概念的认识,提出“人性是需要及满足方式的总和”作为本文的主要概念。其后,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荀子“性恶”思想和董仲舒的“性三品”思想进行诠释,提出荀子的“性”:一是生理器官及功能;二是反应本能与本能欲求;显示出他引情、欲入性的特色,从而形成心—欲对垒。董仲舒的理论建筑在“大一统”的社会时代背景,其理论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天”。因此,董子人性论从天人关系的抽象层面上它是性同一说,性者质也,是普遍的人性论;从现实具体层面上来讲,是“性三品”论,且指的是“中民之性”;进而阐述其人性论特色之处以阴阳释性情,从而开创了全新的人性论并产生了长久影响。通过对以上对两者人性论的阐述,发现两者差异之处在于:道德价值根源判断的不同,从性同一说向性三品的转变,性即情到性情二元的发展;但董仲舒对荀子思想也有很多继承部分,如“性”及价值追求,教化观方面等。以人性论为基础引发了二者在政治思想上“隆礼重法”与“阴刑阳德”的差异。通过对两者人性论之辨析,试图对其人性论的认识有所裨益,并发掘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