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分析——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h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交通问题日益成为了当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在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下,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如何,也是我们城市规划界所涉及的核心研究领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能够做到在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同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解释。   本文从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的空间引导作用着手分析,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其中包含TOD理论,并对其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城公共交通方式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做了概述,列举了城市轨道交通和BRT交通两个其中的典型;然后对城市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纵向的回顾;并深入细致的分析了交通的可动性、可达性以及出行时间对城市空间引导的机制。接下来分别从宏观和中观以及微观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宏观方便侧重于城市区域空间;中观涉及城市空间结构,微观方面侧重于社区微观环境。最后,本文列举了河南省新乡市BRT项目的规划设计,详细介绍了其线路的改造情况,更进一步的从区域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社区微观环境三个角度说明了新乡市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从分析现状入手,提出自己的策略。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研究了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的内在机制;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最后,在如今城市交通拥挤的情况下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也就是采用BRT系统引导中小城市发展的途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路。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山地城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城市设计作为对“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的补充与完善,在城市形态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规划设计沿袭平原地区
历史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都是各历史阶段遗留下的实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建国后(19
作为城市与具有偏乡村特征之间的过渡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建设中最敏感、最复杂,空间结构最易变化的地区。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激活了边缘区有限的空间资源与复杂的多元利益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理论从人类聚居开始,就不断的演化发展,如今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城
研究在江汉平原人居环境与生态社会环境之间互动频繁的历史背景中以历史聚落形态内容为中心展开。自明代开始,江汉平原地区人口较前代增加显著,地区内土地以“垸田”形式逐步得
较城市而言,村落更加继承中国古代农业聚落适应地缘的特点,并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表现出对地域气候低能耗的正确反应。快速城镇化下的当代农村粗糙复制城市模式,造成资源、能源
中国的老龄化始于60年代中期,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老年人人口数量还在迅速增加,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在09年日本《追求》双周刊中的文章曾称到,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
运河是河流的特殊形式之一,其滨水空间的塑造对彰显沿线各城市的特色、即可识别性,提升和重塑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国,乡村聚落既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聚落及其承载的文化正在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村落的大批灭失,村庄形
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提升,人们的假期变长及有了公休假后,旅游业由过去的传统类型转向度假型,人们更倾向于度假旅游。在这种条件下,度假酒店有了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