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示代词是英汉语中使用频率都很高的词类,人们通过指示代词指明事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使得语言形式可以和客观世界或者人们大脑中的想象世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之间建立联系,也使得语篇前后得以保持连贯。 指示代词的研究最早始于哲学家对于涵义和指称的讨论。传统真值条件语义学理论对于指示代词往往考虑的是语言表达是否符合客观世界的实际,并且据此判断包含指示代词的命题是否具有真值。随着语用学的快速发展,语用学文献中关于指示代词的探讨也在不断增多。语用学家的基本观点是指示代词的选用受制于语境中指称对象与说话人的距离,并且认为指示代词从本质上说是“自我中心性的”。语境因素的引入使得语言学家们意识到指示的问题涉及的是指示代词在一定语言语境和非语言的语境中的适切性,从而使人们对于指示代词的描述更加符合客观的语言使用情况。功能语言学者则主要探讨指示代词对于篇章衔接的作用,强调指示代词的回指用法。汉语界的指示代词研究发端于语法研究,并且强调通过观察语言使用的实际而作出结论。汉语研究者展开了一些定量研究。中外学者对于指示代词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指示代词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往往都建立在距离原则基础之上。诚然,距离原则是指示代词选择中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然而语言使用中的很多指示现象不是距离原则单独作用的结果。发掘指示代词使用中的其他因素,可以使我们对于指示代词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入。 本文认为距离原则应是指示代词使用中决定性原则之一,并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语言使用中的指示代词选择的情况,但文中同时指出指示代词实际选用中遵循的距离原则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心理距离,在空间时间距离指示时,反映的是位于语境(ground)中的说话人心理空间中指称物与自身的距离,而不是实际的物理距离。本文随即提出在指示代词的选用中,说话人期待的注意程度原则也常常体现出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指示代词选择的整合模型并从三个方面予以证明,指出这一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口语中指示代词的选择也可以用来解决书面语中指示代词的选择。本文还进一步将其应用于指示转移现象,解决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