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在左心室不同位置时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关系。2、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的最佳位置选择,为提高CRT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提供理论证据。方法:经由精确、有效检索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初始至2018年2月28日。然后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逐篇选择,并对文献提取有用数据。对文献的质量评价采取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的定量分析依据异质性检验及I~2选择适合的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用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 5.1对提取的数据综合分析。结果:1、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2篇文献,包括中文6篇和英文6篇;发表时间:2003~2017年期间;共含有985例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752例。2、定量分析结果如下:2.1、对最终纳入的12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提高,但异质性大(P<0.0001,SMD=2.6,95%CI:1.59~3.60,I~2=71%)。对纳入的文献分析,考虑不同文献中研究的心衰患者CRT后时间不一样,分别有1周、3月、6月、1年、2年,故按CRT后时间(≦3月、6月、≧1年)行亚组分析。2.1.1、CRT后时间≦3月:对纳入的4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LVEF均提高,仍有较大异质性(P=0.08,SMD=0.56,95%CI:-1.62~2.73,I~2=56%);选择以随机效应分析模型的方法研究(P=0.08,SMD=0.13,95%CI:-0.30~0.56,I~2=55%);两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54),可能因CRT后治疗时间较短,心肌同步性恢复不完全,或者存在其它影响因素。2.1.2、CRT后时间=6月:对纳入的4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LVEF均提高,无异质性(P=0.76,SMD=1.42,95%CI:0.04~2.80,I~2=0%),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4)。2.1.3、CRT后时间≧1年:对纳入的5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LVEF均提高,无异质性(P=0.76,SMD=6.73,95%CI:4.87~8.60,I~2=0%),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2.2、对纳入的5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QRS波时限(dQRS)均减小,无明显异质性(P=0.35,SMD=-11.84,95%CI:-16.37~-7.31,I~2=9%),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2.3、对纳入的5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减小,异质性小(P=0.27,SMD=-3.93,95%CI:-6.41~-1.45,I~2=23%),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02)。2.4、对纳入的4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减小,无异质性(P=0.96,SMD=-9.95,95%CI:-24.31~4.41,I~2=0%),但两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17)。2.5、对纳入的3篇文献分析,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侧壁组较非侧壁组术后6分钟步行距离(6MWD)均提高,无异质性(P=0.68,SMD=11.20,95%CI:-14.30~36.69,I~2=0%),但两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9)。结论:CRT中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后临床效果及预后紧密相关,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为左心室侧壁较非侧壁对心衰患者临床疗效更佳,Meta分析提示:临床医师给予心衰患者行CRT时,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位置在生理解剖等条件允许下选择左心室侧壁,心衰患者CRT后疗效越佳。然而有必要行更多质量高、样本大、不同中心、前瞻性的RCT研究进一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