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一些变化的环境、复杂的任务要求及繁多的信息资源,这时就需要运用到认知控制来调节自身的行为。个体根据知觉选择、反应偏向以及实时更新的情境信息调节自身意识和行为以适应特定的任务要求的心理过程称为认知控制。双重认知控制理论认为,认知控制由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这两种相互分离的控制方式协同实现。主动性控制通过在反应前积极维持对目标相关信息的表征来预防可能发生的冲突,而反应性控制通过在反应时重激活目标相关信息以解决冲突。在不同任务背景下,个体能够灵活地在两种认知控制间进行权衡,以形成对任务操作最有利的认知控制模式。当认知控制的权衡发生转变时,外侧前额叶的激活表现出时间动态变化。如,当认知控制策略偏向主动性控制时,其激活从探测阶段向线索和延迟阶段转变,或由暂时性激活向持续性激活转变。奖励对认知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奖励对认知的影响表现为增强注意、提高工作记忆、促进认知控制等。在认知控制的权衡上,奖励能使个体偏向主动性控制。近年来,有研究者开始关注阈下呈现的奖励线索对认知的影响,并发现对奖励的意识不是奖励影响行为的必要条件。而且,阈下奖励也能影响工作记忆、执行控制等高级认知过程。这些研究多为行为研究,对阂下奖励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为了弥补以往研究的空白,本文首次就阈下奖励对认知控制的权衡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研究采用AX-CPT任务,辅以fMRI技术记录被试在任务中的脑成像,通过对基线、阈上奖励、阈下奖励三种条件的行为和脑成像数据进行分析,着重考察阈下奖励对认知控制的权衡这种高级认知的影响及其内在神经机制。我们预期,阈下奖励能够像阂上奖励一样促进认知控制,在认知控制的权衡上使个体偏向反应性控制,并比较阈下和闽上奖励调节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异同。实验任务为奖励版的AX-CPT任务,在任务前呈现一个奖励相关线索,并在AX-CPT任务之后呈现奖励相关反馈。不同条件下,奖励相关线索和反馈的刺激与呈现方式不同。在基线条件下,奖励相关线索和反馈均闽下呈现,在指导语中不透露任何与奖励有关的信息;在阈上奖励条件下,奖励相关线索和反馈均阈上呈现,告知被试奖励线索所代表的奖励意义;在阈下奖励条件,奖励相关线索和反馈均阈下呈现,被试看不到奖励相关线索,但依旧有奖励存在。行为结果表明,(1)阈上奖励不仅促进需要认知控制参与的任务,还可以促进非认知控制的任务,而阈下奖励则选择性地提高认知控制任务的行为表现;(2)阈上和阈下奖励奖励均使个体的认知控制偏向主动性控制,而且这种偏向在阈上和阈下奖励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对奖励线索的意识并不是奖励影响认知控制的必要条件:阈下奖励能够像阈上奖励一样促进认知控制,在认知控制的权衡上使个体偏向反应性控制。但阈下奖励对认知的促进作用,不像阈上奖励一样是全局性的(不仅影响简单的认知任务也影响复杂的认知控制任务),而是选择性地促进认知控制任务的行为表现,在较为简单的非认知控制任务上并未表现出显著地奖励效应。脑成像结果表明,(3)与基线条件相比,阈上奖励通过增强双侧额下回、双侧脑岛、内侧额上回和前扣带回的激活来促进认知控制,而阈下奖励条件并未观察到上述脑区的激活增强,但海马激活却得到增强;(4)阈上奖励在认知控制权衡相关脑区上表现出主动性控制的激活模式,而阈下奖励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主动性控制的激活模式。这说明,阈上和阈下奖励调节认知控制的神经机制还是存在一些差异:阈上奖励通过脑岛来调节认知控制相关的前额叶和前扣带回;阈下奖励由于其特有的特点,不能够为被试所意识到,因此对前额叶、前扣带回等脑区的调节作用较小,但却可以通过激活海马来调用长时记忆的资源,从而促进对认知的调节和冲突的控制。本研究的结果为阈下奖励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实验证据,为双重认知控制理论提供了支持和补充,促进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