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热法原位裂解油页岩的理论与室内实验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油页岩资源具有地质资源量大、开发技术难度大和开发潜力大等三大特点。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技术是油页岩工业化开发的主要发展方向,但距商业化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高效加热裂解油页岩是油页岩原位转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油页岩原位转化存在的加热方式单一、能量消耗大和转化效率低等技术问题,论文提出可以利用油页岩裂解后残余碳中含有大量可利用潜热的特性来提高加热裂解效率,通过将常规物理加热和地层自身化学反应生热进行有效融合,建立更为高效的复合加热新方法,即自生热法原位裂解油页岩方法,为油页岩原位转化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工业化应用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构建了自生热法裂解油页岩理论模型,并通过室内实验证明了模型的理论可行性,提出了影响自生热法原位裂解油页岩效率的三个主要因素。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以残余碳氧化放热为核心的自生热法裂解油页岩理论模型。开展室内裂解实验,研究了常压条件和低温阶段(<400℃)油页岩自生热裂解的转化特性,通过全面表征和系统分析不同热解参数条件下油页岩油和裂解气的产率、组分和残余半焦的物化特性,进一步明确了自生热裂解油页岩的转化机理。通过裂解实验分析,转化过程中裂解油回收率超过90%,证明了自生热法裂解油页岩理论模型可行性,并提出了生热供体、高温高压原位地层条件、氧气含量和流量是影响自生热法原位裂解油页岩效率的主要因素。(2)明确了生热供体的形成过程和主控机制,阐明了裂解温度和升温速率等因素对生热供体供热能力的影响,得到了生热供体潜热完全可以满足油页岩裂解热量需求的重要结论。通过理论分析,生热供体主要是油页岩裂解后的残余碳和中间产物。在自生热转化裂解过程中,由于中间产物还将继续分解为裂解油气和残余碳等产物。因此,残余碳是生热供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自生热转化裂解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活化能、频率因子和反应模型化学计量系数是影响生热供体形成的主控机制。通过量化分析残余碳的潜热表明,油页岩中有机质完全裂解后,残余碳所含热量为油页岩原样完全热裂解所需热量的2.89倍,完可以满足油页岩完全裂解的能量需求。(3)在高温高压地层原位转化条件下,开展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裂解室内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自生热原位裂解方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揭示了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转化裂解机理,阐明了自生热原位转化裂解各特征区域的反应特征和产物运移过程。采用直径100 mm、长度500 mm的油页岩样品,开展温度500℃、压力20 MPa地层原位转化条件下的自生热裂解室内实验。实验表明,先在300℃加热温度的激发作用下,再通过常温空气的注入即可成功触发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自裂解反应,并且裂解反应峰面能够得到稳步推进。通过实验分析,自生热原位转化的初步能量效率为2.78,是注高温氮气物理对流加热原位裂解的5.45倍,证明自生热法原位裂解油页岩具有十分显著的高能效特点。根据分析裂解后样品各特征反应区域的表观光学特征和地化性质的演化特征,可将整个自生热原位转化依次分为五个典型的反应区域,即残渣区、自生热区、裂解区、预热区和原岩区。同时,随着原位转化反应的推进,自生热原位裂解油页岩所获得的裂解油呈现出由轻质逐渐向中质、重质转变的特征。(4)开展以氧气含量和注入气体流量为实验变量的油页岩自生热原位裂解实验,明确了氧气注入量对整个自生热原位转化的能效作用机制,说明自生热原位转化具有相对稳定的产物运移和提质效果。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自生热原位裂解实验,在300℃的触发温度下,采用三种氧含量(21%、16%和12%)和三种注入气体流量(3 L/min、5 L/min和7 L/min)下的常温气体均能够成功触发自生热裂解反应。然而,过低或过高的氧气注入量均无法获得良好的自生热原位转化效果。通过实验对比分析,氧气含量对能量效率和裂解油收率有一定影响,在保证自生热反应峰面稳步推进的前提下,反应体系中氧气注入流量并没有对裂解油气产物的运移过程和组分分布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氧气含量16%和注入气体流量5 L/min的自生热原位裂解实验,能量效率和裂解油有效回收率相对较高,能量效率为3.46,裂解油有效回收率为67.1%,能量效率是注高温氮气物理对流加热原位裂解效率(0.51)的6.78倍。自生热法原位裂解油页岩方法实现了在无外部大量供热情况下,利用地层自身潜在热量完成油页岩的高效裂解转化,为解决传统原位转化技术中对外界热量较强依赖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通过自生热原位裂解室内实验研究取得的成果,也为先导工程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胃癌是最常见的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全球排第三。胃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胃癌患者体内肿瘤存在扩散和转移。环形RNA是一类共价闭合环状的单链内源性RNA分子,其在人类多种癌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环形RNA在胃癌中的功能研究还比较少。通过对5对人的胃癌和相应癌旁临床样本的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环形RNA的注释分析,我们鉴定出245种在胃癌中差异表达的环形RNA,其中152种显著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基于位置服务的应用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室内定位作为位置服务的基础技术,是解决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无法有效为用户提供精准室内位置服务问题的关键。在诸多室内定位技术中,基于WLAN射频指纹定位技术以其成本、复杂度以及普适性等方面的优势,被认为是当前最具推广潜力的室内定位技术之一。然而,传统基于WLAN射频指纹定位系统长期部署在室内环境时,仍面临着指纹表征模糊、指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动态交通分配、环境污染与土地利用等综合问题。分别建立了这些问题的连续型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相关的理论分析。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我们考虑单个商业中心城市居民在一整天往返居住地和商业中心的通勤活动,建立了反应型动态连续用户最优模型。基于该交通模型,考虑城市车辆尾气的排放及扩散。建立了车辆尾气的排放模型及动态连续扩散模型,从而可以得到城市中一整天尾气污染物浓度的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092)资助。缩节胺(Mepiquat,Mep)也被称作健壮素、助壮素等,是N,N-二甲基哌啶氯化物的商品名称,属于我国常用的季铵化合物类植物生长调节剂。2014年,研究首次指出在烘烤咖啡以及速溶咖啡中检测出大量Mep,其最高含量可达1.4 mg/kg,Mep被认为是在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由其天然成分形成的过程诱导化合物,而某些食品焙烤过程中产生的Mep已成为影响食
研究背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是视网膜中唯一的输出神经元,对视觉形成至关重要。外界光信号经视网膜感光细胞、双极细胞到达RGC形成神经冲动,并随RGC轴突继续向后传导至大脑形成视觉。RGC死亡与其轴突损伤与多种眼科疾病密切相关,主要包括青光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与压迫性视神经病变。在成年脊椎动物中,RGC及其轴突很
大气光学湍流是小尺度的湍流,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需要对区域大气温度、风速垂直结构与动力、热力过程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目前对同纬度附近不同天文台址上方天文气象参数的跨年度大范围的统计分析未见报道。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比较北纬30°附近几个天文台址的天文气象参数统计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研究光学湍流易发生区域时空分布及季节特征,对大气湍流产生规律的认识、地基望远镜选址、台址评估和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应用
近年来,公众接受问题制约了核电可持续的发展。公众接受作为一种心理学上的态度,受到公众获取信息的显著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出现,人们日常的信息分享和获取方式发生变化,人们更多地依赖网络媒体获取信息。一些未经验证的核电信息通过网络媒体迅速在公众中传播,导致了公众态度的改变,甚至阻碍了核电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中国在建核电站数量居世界首位,核能是其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因此,基于中国情境研究信息
华北克拉通自中生代起,经历了一系列构造事件的叠加影响,包括:古亚洲洋的闭合、扬子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俯冲碰撞以及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吉南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强烈的早中生代岩浆活动和地壳构造变形为研究早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提供了有力证据。本文以吉南地区早中生代岩浆岩和浑江复式向斜与逆冲推覆构造为研究对象,依靠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等手段,通过对沉积地层、
随着我国油气井和科学钻探井深度不断增加,复杂的井底环境对钻杆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铝合金钻杆因其比强度高、密度低和耐酸腐蚀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深井、超深井钻探的优先选项,并在诸多深井、超深井工程中进行了成功的应用。但铝合金钻杆也存在热稳定性差、不耐磨以及和钢接头连接不可靠等缺点,这对钻柱的安全造成了挑战。为了在实际使用中最大程度的弱化这些缺点,需要对深井、超深井工况下铝合金钻杆柱的运动状态及铝合
纳米晶金属材料是指晶粒尺寸三维均在纳米尺度的多晶体金属材料。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纳米晶金属材料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这种全新的亚稳态金属材料一直是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一方面,极为细小的纳米晶粒和高密度的界面带来的接近极限的细晶强化效果赋予纳米晶金属材料具有超高的强度,使其成为具有广阔应用潜力的新一代高性能结构金属材料。另一方面,纳米晶金属材料表现出的微纳尺度上的独特变形机制加深了人们对塑性变形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