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不懂外语,却成功地翻译了一百七十九部西方文学作品,成为近代中国文坛的佳话。林纾的翻译既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也受到译界的严厉批评,说其不够忠实。钱钟书曾说林纾的翻译“漏译误译随处都是”(钱钟书,1981:23-24)。以林译《黑奴吁天录》为例,根据“忠实”原则,该书算不上好的译本,因为其中充满了删减、增添与重写。但就是这部“不忠实”的译作,一经出版就畅销海内,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
本文试以《黑奴吁天录》为例,结合加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对这一现象作一解释。翻译是理解的输出(笔者倾向于把“output”译为“输出”而非“产物”,因为前者更具动感,更接近从内而外的真实过程),而理解是文本与读者的视域融合的过程。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是译者与原作的视域融合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得不从自己的视域出发进行理解。视域具有历史性,因而当我们讨论译者与其译作时,必须考虑到他的时代特征与他的实际情况(家庭,教育,个性等)。
翻译的作用之一是充当(目的语)读者和原作的媒人,一个好的媒人应该激起读者对原作的兴趣,而差的媒人则替原作拒绝读者。要使翻译起到媒人应有的作用,那么在(目的语)读者与原作的视域发生冲突时,译者就不得不更多的考虑前者的视域,以使译作为读者所认可。多数林译作品能起到好的媒人的作用,因而是好的翻译。
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全文的结构。第二部分是关于林纾及其译作的研究的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第一小节介绍人文科学中的理解。人文科学中的理解既不是绝对主观的,也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二者的统一,用加达默尔的术语来说,它是一种“效果历史”。第二小节介绍视域融合概念。对流传物(“Tradition”,据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译为“流传物”)的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过程。理解发生时,读者与文本在进行着一种对话。对话双方都带着自己的视域,谁都只能从自己的视域出发,而无法摆脱自己的视域。接着讨论了视域融合的特点:两个视域有不相重合的部分;两个视域有互相重合的部分;融合是一个无限的没有终点的过程;融合的程度受两个视域的现实情况及其发展的可能性的制约;在某一时间点,总有尚未融合的部分存在;因为译本是有限时间内的视域融合的产物,所以其中存在一些视域未融合的痕迹是难免的;广义的视域融合应该包括视域相遇、视域冲突和视域融合。接下来讨论的是:任何人的视域都是由他的时代和经历所决定,时间距离是视域融合的积极因素,因为它不是张着大口的鸿沟,而是充满了流传物,这些流传物为我们理解文本提供了方便。
第四部分是对《黑奴吁天录》译本的分析。第一小节是宗教内容的翻译。译作中保留的宗教内容:汤姆的信仰危机;直接引语中的“God”和“the Lord”予以保留,译为“上帝”或“天主”;书中人物用来表达情感的圣经引文;书中人物的宗教立场;汤姆对上帝坐视黑奴受难的质疑。删减与改写的部分:叙事者的插话具有布道的性质,删除;原文中有的章节以圣经引文开头,删除;汤姆经历信仰危机后更加坚定了对上帝的信念,缩减;对原文中部分内容去宗教化;大部分宣扬宗教力量的内容,删除;乔治致朋友的信中的宗教内容,删除。第二小节是关于政治内容的翻译:奴隶主和奴贩子对黑奴的善待,删除;增添某些内容强调黑奴的苦难;增添某些内容强调反抗的必要性。第三小节是关于性与女性的内容的翻译。对女人性感外表的描写,删除;丈夫对妻子表示亲密的称呼,省略;关于女人能干的描写,删除;女人不能有男人的优点;女人不能关心政治。第四小节是关于文化特殊性的翻译:一些西方文化意象译为中国文化意象;部分西方文化特有的东西予以保留,并加以解释。第五小节是关于文体的翻译:不采用章回体以实现文体忠实;删除多数叙事者的评论和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保留一些介绍新场景和初次出场人物的叙事者插话。第六小节是关于种族歧视内容的翻译:夜娃和托弗收的对比(实际上是对托弗收的歧视)被删除;取消混血黑人和纯血黑人的对比,让他们说同一种语言。第七部分是除了以上章节提到的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予以保留:主要情节和内容;多数反对奴隶制的内容;很多宗教内容。这一章是为下一章分析《黑奴吁天录》翻译中的视域冲突与视域融合打下基础。
第五部分是关于《黑奴吁天录》翻译中的视域冲突与视域融合。第一小节简介斯托夫人和林纾生平,作为分析他们各自视域的基础。第二小节讨论《黑奴吁天录》翻译中的视域冲突与视域融合,主要是关于宗教、政治、文化、种族、性别视域的冲突与融合。
第六部分论证《黑奴吁天录》是一个好译本。主要论据是:任何译者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视域;新译本的出现不能证明旧译本是不好的译本;《黑奴吁天录》便于译本和(目的语)读者的视域融合;《黑奴吁天录》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好译本应该是一个好“媒人”,《黑奴吁天录》是一个好“媒人”。
第七部分是结论。研究译者及其译作时,应该考虑到译者的视域;好译本首先应该便于自身与(目的语)读者的视域融合,否则会替原作拒绝读者;好译本应该是原文本和(目的语)读者的好“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