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并检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研究患侧皮质脊髓束(CST)受损情况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研究对象是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就诊住院的34例脑梗塞病人,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放射冠区,且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做头颅MRI平扫及DTI检查,经后处理追踪出CST,根据DTI结果将CST受损情况分为三组,第1组梗死灶与CST相邻,第2组部分CST穿过梗死灶,第3组整个CST穿过梗死灶(病灶将神经束包绕)。同时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Lovett肌力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肌力评定。 结果:第1组患者的DTI显示,大脑皮质脊髓束与梗死灶的空间关系为纤维束紧挨着病灶,皮质脊髓束仅从梗死灶边缘经过,入院时有程度不等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NIHSS评分较低,治疗前后 NHSIS评分及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大多数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疗后疾病痊愈或仅遗留轻微功能障碍;第2组患者CST部分受损中断,患者入院时和一月后NIHSS评分和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第1组相比病初神经功能损害较重,一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较第1组差,提示CST部分损害者预后较皮质脊髓束仅从梗死灶边缘经过者差;第3组患者大脑皮质脊髓纤维束成像显示脊髓皮质束整个或大部分通过了梗死灶,CST几乎完全中断,治疗后NIHSS评分无明显降低,与前两组比较该组患者发病初期运动功能损伤重,运动功能恢复显著差于前两组,前后比较肌力恢复不到1级。同时部分患者DTI随访显示CST数量和密度均有很大程度的减少,反映梗死灶内神经纤维束发生了破坏并中断。三组患者病后一月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够评价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有利于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