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体外反搏能提高人体血流剪切力的作用机制,观察接受定期体外反搏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血浆EL浓度的变化以及36个小时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EL浓度的动态演变,同时分析EL与C—反应蛋白(CRP)和脂质、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G的关系,从而评价体外反搏对血浆EL浓度的影响和意义,并探讨EL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深层关系。
方法:参照1979年WHO发表的《冠心病命名和诊断标准》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六版《内科学》中有关“冠心病分型和诊断”相关条款。入选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外反搏中心接受定期体外反搏的冠心病患者25例,研究其血清EL浓度的变化和演变;同时入选同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门诊定期就诊的冠心病患者35例作为对照。
结果:⑴实验组入组时的血浆EL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入组时的血浆EL浓度(339.74±40.32 ng/ml比745.12±51.15ng/ml,P<0.05),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⑵实验组入组时的血浆CR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入组时的血浆CRP浓度(2.17±0.34 ng/ml比2.50±0.44 ng/ml,P<0.05),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⑶实验组中在体外反搏过程中,第12小时时间点的血浆EL浓度明显高于入组时的血浆EL浓度(359.70±38.21ng/ml比339.74±40.32ng/ml,P=0.0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个治疗过程中,血浆EL浓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⑷对照组和实验组入组时的血浆EL浓度与CRP浓度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r=0.32,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⑸对照组和实验组入组时的血浆EL浓度与TC(r=0.22,P=0.09)、LDL—C(r=0.10,P=0.48)、HDL—C(r=—0.16,P=0.25)和TG(r=0.72,P=0.60)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①定期体外反搏治疗可能降低血浆内皮脂酶浓度。②定期体外反搏治疗可能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③人体血浆EL浓度与机体的炎性状态有关。④随着体外反搏治疗时间的延长,体内EL浓度表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体外反搏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