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蜜蜂囊状幼虫病是由于软腐病毒属的囊状幼虫病毒(sacbrood virus,SBV)引起的,该疾病对西方蜜蜂几乎构不成危害,但是对东方蜜蜂而言却是致命性的,特别是早春繁殖季节,随着气温不稳定,寒流的袭击之后部分弱群常常发病。其主要易于侵染蜜蜂2日龄幼虫,被侵染的幼虫一般不会立刻发病,通常在7日龄的变态期死亡。SBV甚至还会在不同的蜂群甚至蜂场之间传播,造成大量蜜蜂幼虫死亡甚至整个蜂场倒闭。且是时隔几年会大爆发一次。目前国内还没有治疗囊状幼虫病的特效药物。主要通过饲养强群,加强保温等措施来预防囊状幼虫病的爆发。为进一步探究囊状幼虫病的发病机理和囊状幼虫病与低温之间的关系,进而为防治囊状幼虫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视频拍摄系统对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的西方蜜蜂工蜂幼虫变态期发育的时间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西方蜜蜂工蜂变态期幼虫在15、20、25℃温度下全部死亡,从封盖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8.62±1 h、126.95±13.94 h和127.69±8.31 h。28℃下大约只有一半的西方蜜蜂工蜂幼虫能够化蛹,从封盖到化蛹结束平均时间为144±15.32 h。33、35℃下变态期西方蜜蜂工蜂幼虫全部化蛹,在33℃下西方蜜蜂工蜂变态期幼虫从封盖到发育成蜂蛹所需要的时间为111.42±1 h,然而在35℃下西方蜜蜂工蜂变态期幼虫从封盖到发育成蜂蛹只需95.95±1.96 h。温度对西方蜜蜂工蜂幼虫的变态发育影响巨大。同时,通过对2日龄和7日龄的感染SBV的西方蜜蜂工蜂幼虫进行20℃下处理6 h,研究低温处理对幼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SBV的2日龄幼虫在20℃下处理6 h到化蛹结束的平均死亡率为64%,与无低温处理、仅接种SBV的2日龄幼虫的对照组到化蛹结束的死亡率45%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接种SBV的7日龄幼虫在20℃下处理6 h至化蛹结束的平均死亡率为76%,也与对照组的45%的死亡率差异极显著(p<0.01)。7日龄幼虫低温处理的76%死亡率也显著高于2日龄幼虫的64%的死亡率。这说明低温处理无论是对于2日龄幼虫,还是7日龄幼虫都可显著增加SBV病毒的侵染能力和幼虫的死亡率,且7日龄幼虫对低温要比2日龄幼虫要更加敏感。为探究SBV病毒进入西方蜜蜂工蜂幼虫体内的转移方式,通过对接种后不同时间段的幼虫的不同组织进行SBV病毒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饲喂SBV 24 h后所取的8只西方蜜蜂工蜂幼虫的肠道中均检测到SBV的存在,其中有5只蜜蜂幼虫的血淋巴中检测到SBV的存在,48 h后所取的8只蜜蜂幼虫的肠道和血淋巴中均检测到SBV的存在,实验组中饲喂SBV 72~120 h之间所取的蜜蜂幼虫的肠道和血淋巴中有部分幼虫的肠道和血淋巴可以均检测到SBV的存在,但是也有部分检测结果为阴性。这可能与意大利蜜蜂对SBV的抗性有关。为探究冷胁迫促进蜜蜂SBV发生的分子机制,我们对低温处理的6小时的东方蜜蜂2日龄和7日龄工蜂幼虫基因表达谱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方蜜蜂工蜂幼虫在低温胁迫下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产生了 5876940条contigs,并应用Trinity组装得到 86826 条 Transcripts 和 45613 条 Unigenes,其中 unigene 库中有 28083 Unigenes被注释到数据库nr、KEGG、COG、GO中。这其中有许多是与蜜蜂的生长发育、免疫和抗病等相关的。低温减缓了蜜蜂生长发育,影响了许多与蜜蜂免疫及抗病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对SBV等病原微生物更敏感,促进了该疾病的爆发。综上,低温使得幼虫的生长、发育速度放缓,为SBV提供了更长的时间去侵染幼虫,低温还降低了幼虫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对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侵染幼虫具有促进作用。该结果从分子层面说明了低温SBV侵染蜜蜂幼虫的机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有一定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