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地区不仅是我国经济真菌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也是有利于发展和生产食用菌的区域。但碍于经济、社会、交通等条件的落后,大部分野生食用菌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高效益真菌因保护不足、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产量逐渐减少,加之人工栽培食用菌生产并没有形成规模,从而整个食用菌产业发展大大地落后于内地省份。因此,本文将“西藏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旨在为西藏地区食用菌产业合理、有序、可持续地发展提供一套科学依据。文章通过在西藏地区食用菌相关科研单位实地调研获得基础数据,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5份,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2.4%。本文首先分析了西藏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西藏地区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但只有松茸、冬虫夏草、灵芝等高经济利润的品种被开发与利用,又因采挖不当,导致资源锐减,同时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导致西藏食用菌产业缺乏优势。本文结合西藏食用菌产业现状,按照系统性与协调性、区域性、动态性、简单性与可操作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出西藏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西藏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系统性理论本文把西藏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分为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和人工栽培食用菌可持续发展两大分目标,并分别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政府与科技5大支持系统,针对5大支持系统再设计出具体基础指标,其中野生食用菌评价指标体系共有基础指标42个,人工栽培食用菌评价指标体系共有基础指标40个。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理论建立西藏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对西藏地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性做了评估,结果显示:西藏食用菌产业整体处于差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其中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处于较差的水平,人工栽培食用菌可持续发展处于差的水平。具体来看,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在资源支持系统处于好的水平,环境支持系统处于较差的水平,经济支持系统处于差的水平,社会支持系统处于差的水平,政府与科技支持处于一般的水平;人工栽培食用菌可持续发展在资源支持系统处于较好的水平,环境支持系统处于较好的水平,经济、社会和政府与科技支持系统均处于很差的水平。针对测算结果,本文从农户、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四个层面提出了西藏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树立食用菌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户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对已知品种的利用程度;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打造品牌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科研水平,改进技术与品种;深化推广与服务水平;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产业管理制度;加强食用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明确产区经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