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昆虫腹神经索内的DUM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神经元.它们位于神经节的背侧中线附近,起着与脊椎动物交感神经系统相类似的作用。以蝗虫和蟑螂为对象,DUM神经元的形态与结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对蟋蟀而言,其研究却很少。揭示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最终腹神经节内DUM神经元具体的分布形式及电生理特性,对进一步研究DuM神经元的功能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生体染色法,研究神经肌肉的走行情况;中性红染色,研究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的整体分布情况;氯化镍逆行染色,研究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的具体分布情况;玻璃微电极记录法,研究DUM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结果:雌性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最终腹神经节有9对神经侧根,命名为N1-N9。最终腹神经节附近主要有7对肌肉束分布,分别称为M1肌、M2肌(M2a、M2b)、M3肌(M3a、M3b)、M4肌、M5肌、M6肌和M7肌。
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沿着中线排列成4簇,自上而下分别经神经侧根N3、N5、N7和N8传出。经神经侧根N3传出的有10个,经神经侧根N5传出的有6个,经神经侧根N7传出的有5个,经神经侧根N8传出的约有19—28个。
DUM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经N3—3到达输卵管,经N5—3到达输卵管,经N7—1到达M6肌、M5肌、M4肌、M7肌。
记录到3种自发放电方式:单个自发放电,不规则放电和簇状放电。其中单个自发放电的放电幅度在1mv左右,放电频率在1.3左右;不规则放电的放电频率和放电幅度都有很大差异;簇状放电有两种形式,连续簇状放电和单个簇状放电,它们的放电幅度和放电频率也有很大差异。
结论:DUM神经元在最终腹神经节内,沿着中线排列成4簇,自上而下分别经神经侧根N3、N5、N7和N8传出。DUM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经N3—3到达输卵管,经N5—3到达输卵管,经N7-1到达M6肌、M5肌、M4肌、M7肌。在静息状态下,DUM神经元可产生自发放电,其放电方式有3种,分别为单个自发放电、不规则放电和簇状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