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语曾经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占有重要一席,但其语言地位于两次世界大战后逐渐丧失。与此同时国际学术交流领域中的英语化现象愈演愈烈,英语作为最常用的通用语长期占据垄断地位,学术交流单语化引发的诸多弊端令人深省。为了巩固德语作为学术交流用语在德国本土的语言地位,同时拓展其在国外的使用,德国各界各组织机构尝试从语言规划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职能采取不同措施对德语作为学术交流用语加以维护。中德两国的交流源远流长,如今两国的学术科研互动频繁,中国学习德语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中国学生已经连续数年成为留学德国第一大人群。但在此过程中我国学者和科研工作者对德语的使用却不尽人意。 本文以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用语的德语为研究对象,借助语言规划的理论框架,分析德国各界各组织机构对其语言地位的维护。同时在此基础上考察德方对德语作为学术交流领域用语在中国的语言规划现状,判断德语之于中国学者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除了第一章绪论与第七章结论之外,共有五个主体章节。 第二章是界定国际学术交流用语的使用范围及语言地位,指出除了在学术科研领域进行探讨之外,各语言在本土以及国外教育领域的具体使用和推广也同样不容忽视。同时阐述西方学术交流用语的发展所历经的拉丁语一统、各民族语崛起、英语垄断三个阶段。 第三章是对德语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用语的总体概括,介绍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指出在国际学术交流的英语化程度分类中,德语作为学术交流用语仅在“一隅之地”内尚有使用空间,在纯英语化的理论自然科学领域和偏英语化的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学领域中受英语排挤严重。 第四章从语言规划的分类——本体规划、地位规划、习得规划和声望规划四种类型出发,通过解读各组织机构的语言政策方针与工作文件,探讨德国维护德语作为学术交流用语语言地位采取的语言政策和措施。捍卫德语作为学术交流用语话语权的执行者并不是德国官方自身,而是由半官方机构、学界、私人基金会以及其他民间组织协会共同承担。不同职能的执行者有意识地从学术科研和教学两个不同领域进行规划:一方面以本体规划和地位规划为主,正视英语在国际学术交流的积极作用,提倡学术语言多样化;另一方面以习得规划和声望规划为主,在国外教育领域大力开展德语推广并宣传德国教育,为日后德语在学术交流领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章讲述德语作为学术交流用语在中国的现状,指出即便是在德国长期从事学术科研工作的中国学者对英语的使用频率仍然高于德语,可见德语在学术科研领域的发展并不理想。德方维护德语的执行者主要从声望规划着手,提升德国在中国学者和科研工作者心目中的国际形象,鼓励他们学习德语。另一方面在教育领域则进行习得规划,确保德语在中国教育领域,其中包括高校以及中小学的推广,争取未来潜在高层次人群,奠定他们使用德语的基础。 第六章为本文实证部分,分别对教育领域的德福考生以及学术科研领域的中国学者和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在德中国学者和学生在学术写作和阅读的过程中对英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德语,且对德语作为学术交流用语的语言态度较为消极。与之相比在参加德福考试的中国学生心目中德语有较高语言地位,该人群对德语的语言态度更加积极乐观。可见德方在学术科研和教育领域分别对德语作为国际学术交流开展语言规划活动,并将重点置于教育领域的习得规划和声望规划的策略有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