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转型时期小说中的邪恶问题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中,1998年出版的《阿姆斯特丹》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评论界根据《阿姆斯特丹》之前的早期作品里的暴力、乱伦、谋杀等主题对其冠以“恐怖伊恩”的称号,而后期作品中的阴暗因素逐渐淡化,作家以更加宽广的姿态去对待社会邪恶面。其实作家这种态度的转变早在1992年出版的《黑犬》中就初现端倪。而在2005年《星期六》出版之时,作家对邪恶问题的思考已趋于成熟。《黑犬》、《阿姆斯特丹》、《星期六》三部小说是麦克尤恩转型时期重要的三个节点,故本论文将选取这三部小说来探索麦克尤恩在转型时期对邪恶问题的历时性建构。麦克尤恩的邪恶书写中既有对人性的探索,也有对社会问题的考察。本论文主要基于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以及特里·伊格尔顿的“文明的错置”概念,探讨麦克尤恩《黑犬》、《阿姆斯特丹》以及《星期六》三部作品中的邪恶经历与邪恶事件,通过解析行恶者的思维状态与动机,揭示小说中邪恶及行恶者的本质,同时在三部小说对邪恶的动态建构中分析作家在各个阶段的文学想象中所体现的他对于邪恶的态度变化以及主人公们在面对邪恶问题时所引发的思考。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作家生平、论文所涉及的三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国内外研究综述、理论基础以及论文的可行性及意义。第二章通过对三部小说中所呈现的个体邪恶经历以及历史邪恶经历进行梳理,可见作家对于邪恶书写大致经历了从笼统到具体的过程;同时从三部小说对邪恶的动态构建中反映出麦克尤恩在面对邪恶问题时态度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变化:一方面作家自始至终都坚持邪恶要因其恶的性质受到惩罚;但另一方面他对邪恶的态度从极端变得理性、从绝对批判变得更加宽容。第三章分析作家笔下邪恶的成因,揭露形成邪恶的机械无思想因素以及不同阶级和集体间的认知障碍因素。作家将邪恶问题从精神分析学家主张的抽象的、不可知、不可控等观念中剥离出来,寻找具体的、可知、可控的致恶缘由。正是行恶之人的平庸性、邪恶本身的平庸性以及可消解的认知偏差让作家对邪恶一改之前的激进态度。第四章从作家对邪恶问题的处理中探索如重视思考能力、知行合一、重视文学艺术的启迪作用、增强移情理解能力等超越邪恶的途径,并指出麦克尤恩的邪恶书写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即邪恶潜藏在每个人心中,而只凭借呼唤良知无法阻止这种潜藏的邪恶变为实际的邪恶,人们更多地要用知识和理性去抑制邪恶的思想,避免其发展为邪恶的行动,或将其转化为良善。最后的结论部分通过对三部小说所构建的邪恶问题研究,总结麦克尤恩转型时期对邪恶问题的态度转变的过程,管窥作家前后期创作变化巨大的原因。邪恶在麦克尤恩笔下从来都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邪恶书写在三部小说中的差异与演变正是作家多年来持续关注邪恶问题,并不断对这一问题注入新思考的结果。作家通过邪恶书写来映射现实社会中无时不在的邪恶问题,并以自己对邪恶问题看法的转变启迪人们以动态思维去认知邪恶。
其他文献
文化现象伴随人类活动而发生,乐舞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记录了各朝人们生活景象和社会活动,同时影响了当今音乐舞蹈艺术领域的发展。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各具特色的吴地乐舞文化与中原乐舞文化中,文化之间通过交融衍生出一种“共生”关系,本文将共生理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基本三要素进行运用并贯穿全文,希望通过创新式的研究,探寻吴地乐舞文化与中原乐舞文化的“共生”关系。第一章,根据文献资
爱尔兰裔英国作家克莱夫·斯台普斯·路易斯(1898-1963)不仅是位见解独特的文学批评家、忠诚的基督传教士,更是一位颇具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童话《狮子、女巫和魔衣橱》闻名世界,深受大众喜爱。然而,学界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与探索仍处于青涩状态:国内研究大多深钻于其基督教内涵;国外研究涉猎范围甚广,常以经典理论探讨小说的内涵与创作手法。本文将运用认知诗学中的“文本世界”理论,探讨该小说的文本世界建构
17-19世纪时期法国经历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和思潮冲击,油画艺术逐渐成为主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且发展繁盛。油画作品中呈现出的女性艺术形象随着政权变更、性别观念和审美要求的变迁等因素发生了诸多变化。女性艺术形象呈现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面貌,不仅展现出三个世纪内不断流转的艺术观念而且也折射出不同社会环境下性别观念的变化。本文第一章对女性艺术形象进行溯源,追溯了从原始时期至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艺术形象
裙装是人类发展最初期的服装款式之一,也是服装设计中最常见的服装类别。现代服装的发展与西方服装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而在西方服装史中,20世纪中期的欧洲服装在西方服装史中居于领先地位。20世纪中期既是高级时装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以高级时装为主要业务的设计师品牌创立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研究20世纪中期欧洲设计师品牌的裙装造型设计特征,一方面对认知和研究欧洲的服装造型特征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另一方面有助
近代无锡乃至江南1一带的崇尚奢侈风气,优越的区域位置所发展而来的经济条件,以及劳动人民因此创造出来的丰富的民俗活动与相关音乐,三者之间并非是绝对顺序的因果关系,而是互相依存的时空层面与空间层面上的等同互换,即无锡民俗音乐的繁荣绝非偶然而成,而是合乎区域音乐在历史发展上的共同规律性。尤其自十八世纪以来,无锡社会用乐环境整体体现出:用乐规模较大,用乐频率高,从事演乐人数多以及民间音乐文化繁荣的特点。我
情感的诞生和存在都来自于一个去了解世界并进行实践或理论活动的独立主体,情绪与情感影响着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感知、行为和思维。唐纳德·诺曼提出了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并且受到广大设计师的学习和运用。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化应用(APP)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互联网产品的情感因素。与此同时,宠物社交、宠物配对在宠物经济背景下悄然萌芽,在倡导垂直社交的社会中,各类宠物APP
在线协作学习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在线协作学习的设计与组织。协作知识整合为在线协作学习提供了明确的过程架构与目标指向,能够引导学习者进行观点交互,实现个人认知发展与群体认知收敛。认知冲突是推动协作知识整合进程的核心驱动力,能够刺激个体重新审视与调整观点,驱动群体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然而,学习者常以不恰当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现有研究常以交流规则与协作对话脚本来支持学习者解决认知冲突,但
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的服装需求正在逐渐增长,人们不再满足于服装的大批量生产和设计,开始追求与众不同甚至独一无二的服装款式。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服装的个性化发展也正形成迅猛趋势。整个服装行业正向智能化、个性化逐步转型,作为服装品类中消费比重较大的毛衫品类也急需精准、全面的个性化定制和完整的定制功能体系。而模块化设计作为能够解决大批量生产与个性化定
20世纪下半叶,围绕马克思的理论与道德是否相容的问题,西方尤其是英美的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尼·佩弗坚定地捍卫了马克思的理论与道德的相容性。他基于马克思的文本,对马克思的道德观进行了系统解读。首先,佩弗批判了对马克思的纯科学、非道德与反道德解读,论证了马克思的理论与道德的相容性。其次,佩弗认为马克思的道德观体现在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并贯穿于马克思著
日本科幻剧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在日本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内都受到观众不同程度的欢迎,“假面骑士”系列作为日本科幻系列剧的典型代表,从1971年连载至今不断受到观众的追捧。本文以“假面骑士”系列中的主要角色为例,从日本社会背景环境对于作品的影响出发,结合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归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分析“假面骑士”系列的角色形象塑造。首先,本文对假面骑士角色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