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主要模态及其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影响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近五十年来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提取了南太平洋SST异常变化的两个主要模态,论文还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异常的特征与热带太平洋SST异常的联系。 分析南太平洋SST异常的主要模态发现:6~8月的EOF1以年际时间尺度变化为主,主要反映了ENSO信息。EOF2的周期接近于年代变化,与南半球环状模(SAM)存在关联。EOF1的时间序列与同期Nino3指数存在显著相关,EOF2的时间序列与3~5月SAM指数存在显著相关。通过分析EOF1、EOF2时间序列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得出当6~8月EOF1时间序列处于正相位时,中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处于负相位时则降水偏多。3~5月EOF2时间序列处于正相位时,中国江南地区8月降水偏多,处于负相位时则降水偏少。 12~2月SST异常的EOF1的周期显示年际时间尺度的变化,而EOF2周期为准两年。分析结果显示:EOF1时间序列处于正相位时华北地区后期5月份多雨,且南、北太平洋SST异常的EOF1对中国5月降水的影响区域基本一致。EOF2时间序列处于正相位时江南地区的夏季平均降水减少。去掉EOF1和EOF2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后,这种相关仍然存在,只是范围有所缩小。利用南、北太平洋EOF1时间序列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回归预报方程,可为预测中国华北地区5月降水提供参考。 热带太平洋地区对华北降水的影响显著,经分析发现:华北降水在80年代发生突变后降水减少,其存在2~3年的周期,并且与热带东太平洋SST、SLP和高度场的关系密切,回归分析显示:在欧亚大陆上空出现类似EUP型的遥相关型。对华北降水偏多年和偏少年的合成分析显示:降水偏多年的水汽主要来中南半岛附近的水汽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东南季风水汽输送,其中中南半岛附近的水汽输送对华北地区水汽输送的影响最大。
其他文献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南北半球际大气涛动(IHO)季节、年际及趋势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夏季风异常、我国春季气候异常的联系进行了诊断研究,并且使用AMIP II模式资料进行
南方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由于冻雨发生地域性较强且是小概率事件,持续时间也多半不会太长,国内外对冻雨研究不多。然而,2008年初,受持续南下的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南方地区
本文对吉林省2007年5月15日高空槽天气过程和5月28日冷涡天气过程影响下形成的层状云降水个例进行了分析。利用PMS粒子测量系统和机载温湿仪等仪器取得的两次不同天气过程下
本文利用1979~2008共30年中国743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夏季降水的10~20d和30~60d季节内振荡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两种低频尺度变化间的相关性。揭示出
利用建立好的Models3-CMAQ模型,对中国地区大气化学成分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对Streets2001年东亚地区0.1°×0.1°排放源和INTEX-B2006年0.5°×0.5°排放源进行了验证和评估。
目前对风暴尺度系统初始误差增长及传播特征的认识比较缺乏,而这又是建立风暴尺度集合预报的基础。针对风暴尺度系统的特性,研究合适的误差引入方法以及它们的增长、传播和演变
本文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雨量资料、NECP再分析格点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具体分析了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等特征,从天气学、动力学、热力学方面进行了详细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新认识新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中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独特功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的习惯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下面,笔者来谈谈多媒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相结合,给数学教
为了研究造成2006年夏季川渝区域高温干旱的物理机制,本文利用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对2006年6-8月川渝地区(102°E-112°E)纬向平均的经向环流进行数值模拟,定量诊断出各动力、热力
本文运用欧洲中心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极涡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和振荡周期,研究了ENSO信号与平流层极涡活动异常的关系,探讨了大气对热带海温异常的热力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