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教育被高度重视同时却低效重复一直是英语教育的一大顽症。如何破解这一顽症,凸显为当前英语教学和研究中的紧迫问题。前期相关研究将导致上述顽症的原因聚焦于:英语学习功利化、英语教学工具化、英语教育缺失人文性等。本研究认为:发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助于破解英语教学低效重复这一顽症;尤其是将文学阅读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核心,它将有助于提升英语语言能力、养成英语思维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陶冶人格品质等。本研究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研究问题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采用文学作品以及效果如何,整个行动研究历时近五年,研究对象是N市两所重点中学F中学和X中学共535名学生。行动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是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尝试和摸索阶段,主要聚焦于文学阅读的课堂教学;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聚焦于文学阅读的课程建设;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阶段,主要聚焦于复习教学中的文学阅读。除行动研究外,本研究还结合了反思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反思性研究是针对三轮行动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发展性研究所探讨的是高中文学阅读的前景及其质量提升问题等方面。本研究结论主要为:1.通过行动研究,探讨了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实践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并提出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四种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展示课、综合分析课、读写实践课、影视表演课及其相应的操作策略。2.建立了适合校情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课程体系,提出文学阅读课程必修和选修结合的课程框架,并提出"文学圈"阅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3.通过调查、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论证了高中英语文学阅读的实践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阅读素养,而且它还具有特殊的思想、人文等诸方面的课程价值。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为:1.拓展了高中英语课程资源。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内容缺乏经典的完整的文学语篇。本研究为课程阅读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力拓展了现有高中英语课程资源。2.建构了本土化的阅读教学模式。本研究中"文学圈"模式、群文阅读、持续默读等等阅读模式在国外文学课教学中已经流行多年,本研究借鉴这些理念,建构了适合我国高中生的阅读教学模式、并且在阅读选材和文学阅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性研究,在"外国经验"的本土化进程中实现了自我创新。3.探索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制。本研究几乎与国内"核心素养"研究大环境同步,实施文学阅读过程中,尝试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在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寻找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触发点、关联点和结合点,探索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的可行路径。综合来看本研究对于改进英语课堂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实现学科育人,从而实现从英语教学到英语教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权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特别是在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护,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热议的话
目的 探讨心电图室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科室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无特殊处理)与干预组(系统护理),对
为解决会计界多年无奈的"人为调节相等"或计算机"强行轧平"现金流量表主表项目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补充资料项目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个难题,本文提出并实
票据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和快捷、促进票据的流通。票据善意取得制度是票据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流通性是票据的根本属性,票据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交易的便捷,也是
以"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中的未婚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的月经知识水平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未婚妇女的月经知晓率为67.35%,城市妇女的知晓率高于
孙中山是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中的第一人.他深信应该“天下为公”,并将终于实现世界“大同”.他对“政治”的简单解释为“政”指“众人的事”,“治”是“管理”,亦即“管理众
临床与患者对中药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存在两大误区。目前,对中药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不能深入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特别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应引起重视,要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
怪诞艺术有着很久远的渊源,他最早的出现方式是被用做于装饰画的风格上,画面的具体内容构成包含了动植物以及人类与兽类等。怪诞艺术通常用反常态化的表现手法,来试图扭曲或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综合课的主要内容之一。词汇教学占有重要位置,贯穿于词汇教学的始终。本文通过分析现行教材中的词汇,强调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的观点,并从汉语词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对培养创新人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本文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