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汇率波动对于一国出口量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许多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然而,尽管经济学家做出了很多努力,迄今为止,对于汇率波动对出口量的影响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证上都仍没有达成一致,且对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的结果也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 总的来说,对于汇率波动对出口影响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汇率波动对于一国出口存在消极影响,汇率波动增加了出口企业面对的国际贸易风险,使得风险厌恶型企业倾向于用国内贸易替代国际贸易,因而对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Ethier(1973); Demers(1991)]。 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学者指出汇率的波动可能有利于出口量的增长,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汇率波动本身就可以视为对经济主体凭借市场机制对风险进行调节的反映,有效的资本市场使得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对冲、汇率期权等)来规避汇率风险,从而削减汇率波动风险对贸易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于风险中性的企业来说,这一倾向更为明显[Giovannini(1988); Sercu&(Vanhulle)(1992)1。此外,也有学者提出由于汇率波动增加了企业的贸易成本,可能会促使企业增加贸易量来抵消上升的成本[De Grauwe(1988)],可以看出,在这些理论的支持下,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被认为是不确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促进贸易的增长。 由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各种争议,不同学者对同一国家进行的实证研究也往往存在很大分歧,很多研究得出的结果被认为是不显著的。 对此,Bini-Smaghi(1991)专门对于这一研究为何存在众多分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研究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对贸易量影响不显著的可能性有两种:一是对冲规避风险的成本很小,从而削弱了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但是这一观点同很多研究分析得出的实证证据相矛盾[Grassman(1973); Jilling(1977); Magee& Rao(1980)],这些研究显示就总体而言,企业很难完全规避汇率风险。另一种可能性是研究方式的欠缺导致不确定的分析结果,其中Bini-Smaghi(1991)指出,此前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分析汇率波动对总贸易量的影响,却没有对于不同产业分开进行深入的探讨,而使用总贸易量的数据可能会引发互相冲突的结果。由于使用总量数据通常假定汇率波动对于国家不同产业的影响无论在方向还是范围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如果这一假定是错误的,则使用总贸易量的数据可能会削弱汇率波动同贸易量之间关系的真正性质,及获得显著结果的可能性,这或许就是研究难以得出显著性结果的原因之一。 为此,一些学者开始采用将数据分割为双边和部门的形式建立贸易模型,分产业探讨汇率波动对部门贸易量的影响,如Klein(1990),Bini-Smaghi(1991),McKenzie(1998)和Belanger,Gutierrez,Racette& Raynauld(1992)等,这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采用总贸易量数据进行研究时,由于汇率对各部门间的影响会相互抵消,很可能会产生总体偏差(aggregate bias),因此分产业对出口贸易进行探讨是有必要的。 中国在1994-2005年期间,基本上在实际上实行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直到2005年7月21日,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才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由于汇率制度等原因,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而汇率制度的改革,也进一步加深了人民币汇率在这一领域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在2009年的出口自1999年以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出口较2008年同比下降15.8%,世界市场的强烈波动,再次引发了学者对于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出口贸易关系的思考。 迄今为止,已经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汇率波动对贸易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如张美侠(2003),曹阳、李剑武(2006),陈六傅、钱学锋、刘厚俊(2007),巴曙松、吴博、朱元倩(2007),蒋竞(2007),毕玉江(2008),韩青(2010)等,均从不同角度对汇率波动对中国贸易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而,就笔者所了解到的,中国迄今为止还较少有学者从分产业的角度对这一方面进行过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本文使用了1999-2009年的季度数据,尝试从分产业角度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中国出口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汇率波动对于中国不同产业出口量的影响,进而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还从分产业角度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美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美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其在2009年占中国的总出口量18.37%;其次,由于中国在1994-2005年间采用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一方面使得本文使用实际汇率数据进行分析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本文也据此假定通过对2005年前后两个阶段的数据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得出显著的结论,因此,本文在后期研究中使用了邹氏检验对这两个阶段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此外,本文还在分析中纳入了滞后因素,很多证据显示出口量的多个决定因素对出口或许存在滞后影响,而标准贸易模型忽略了滞后性,本文恰恰考虑了这一可能性。 总之,可以认为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也使得研究对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本文的主体结构如下: 第1章首先简介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汇率波动对于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简单进行了文献综述,为本文后面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 第2章对中国汇率波动、出口情况及趋势进行了分析,从选择样本时期入手,整理了中国1999-2009年的汇率变化、出口量的变化、分产品类别和产业出口量数据及主要贸易对象权重。 第3章归纳了汇率波动对出口量影响的渠道,并初步分析了汇率波动对不同行业出口量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包括产业性质、行业对外贸易依存度、行业产品竞争力、生产灵活性、企业风险意愿类型和风险规避能力。 第4章是研究方式,建立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探索汇率波动对出口量的影响,并对模型使用变量和测量方式进行了讨论。 第5章是计量估计方法及回归估计结果,估计结果包括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口及对美国出口影响的模型回归结果,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分析。 第6章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