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导致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发生完全或不完全闭塞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在ACS患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氯吡格雷作为新一代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目前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疾病预防、治疗中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对于ACS患者,尤其是准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不但能降低高危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而且可以显著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常引起胃肠道不适或增加消化系统出血风险,因此临床广泛合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但近来有研究发现[1, 2],PPI合用氯吡格雷会增加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究其原因为PPI具有与氯吡格雷相同的肝脏代谢途径,可能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本文探讨应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服用不同PPI(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实验对象的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并通过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ECG、ECT、冠状动脉造影术或心肌酶检测)诊断为ACS患者90例(男性6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9.97±9.39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例。排除标准:①家族或个人出血史;②血小板计数<150×10~9/L或>450×10~9/L;③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肿瘤、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疾病;④近期服用过氯吡格雷或PPI;⑤近1个月内使用过华法林钠(华法林)及肝素等抗凝药物;⑥6个月内有活动性溃疡及手术史等抗凝禁忌者、孕妇。实验方法: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2.10±10.00岁)、奥美拉唑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0.43±7.00岁)及埃索美拉唑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7.37±10.47岁),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负荷量150mg,随后75mg/d,及阿司匹林(商品名:拜阿司匹灵,拜耳医药有限公司)100mg/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奥美拉唑组使用奥美拉唑(商品名:洛赛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0mg/d,埃索美拉唑组使用埃索美拉唑(商品名:耐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0mg/d。分别于氯吡格雷服用前及服用5-7天后采静脉血送检。采血1小时内使用美国Chrono-Log公司生产的全血阻抗法血小板聚集仪(Model 590)测定ADP(1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服用氯吡格雷前,对照组、奥美拉唑组、埃索美拉唑组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差异(P>0.05)。服用氯吡格雷5-7天后,三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服药前明显减低(P<0.05),但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同时服用奥美拉唑或埃索美拉唑标准剂量时,短期内不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