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国内外至今仍然是一个薄弱点,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空白点”。国外,该问题尚无人问津;国内,该问题研究者极少,研究成果寥若晨星。 该问题的研究是加强新世纪历史教育的需要;是繁荣和发展新世纪中国历史教育理论的需要;是全面系统地了解三代领导集体科学思想体系的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讲,该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件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作,又是一件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本文选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实践、作用三方面进行研究、梳理和分析,以揭示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基本内容,发展脉络和经验教训;努力揭示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并为加强新世纪历史教育提供借鉴。 本文第一章主要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及其思想的概念,介绍了其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基本内容,概述了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关于该问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章开篇从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思想的概念和基本属性导入,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思想和基本属性进行了界定。初步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是广义的历史教育,其基本属性属于史学范畴。初步阐释了狭义历史教育定义和教育学属性主张的局限性和缺陷;论述了历史教育思想的阶级性、继承性、民族性和史学理论性等基本特性,并框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的基本属性属于史学理论的范畴等。同时,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的概念与特征、发展阶段和基本内容,初步建立起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体系的框架,从而厘清了本文的基本理论范畴。 本章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概念与特征、发展阶段和基本内容的主要论述如下:首先,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概念与特征。本文界定为:1、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教育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和发展;2、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3、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教育正确原则和经验总结;4、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次,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本文的界定是:产生于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形成和成熟于20世纪30-40年代;建国后得到继续发展,并呈现出三个阶段:即建国后17年毛泽东历史教育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历史教育思想的发展阶段;90年代后江泽民历史教育思想的发展阶段。再次,其基本内容,主要概括阐述了其本质观、功能观和方法观等。1、其本质观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中关于历史教育根本的、一贯的、规定其性质和发展方向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历史教育思想的内在的不同的东西。本文主要概括了三点:即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观点;历史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观点;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的观点。2、其功能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本质的外化,并通过历史教育目的而体现。主要概括了6点:即深入认识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进行马克思列主义理论教育,提高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等历史智慧,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继承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民族新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识历史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3、其方法观主要介绍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与方法;全面的历史的比较的方法。等等。 本文第二章研究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实践和作用。 首先,重点研究了李大钊、毛泽东的历史教育思想。他们的思想代表和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育思想。 1、李大钊历史教育思想。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内论述历史教育理论问题的第一人。他的历史教育思想代表了党在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的历史教育思想,反映了党的历史教育思想的产生。他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开展历史教育实践的斗争中,初步揭示了历史教育的内容和实质,主张用唯物史观改革旧史学,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教育人民,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他批判了唯心史观,明确历史教育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他较深刻地论述了历史教育的目的:即在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确人生前进的道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等。他特别提倡结合实际斗争的历史教育方法等。李大钊历史教育思想主要是关于历史教育思想的根本观点——唯物史观的阐释,如历史教育阶级性、历史教育指导思想等。从历史教育与现实的关系看,李大钊主要是从史学与人生关系方面论述了历史教育目的及其重要性,强调历史教育对人生修养和人生态度的影响。李大钊历史教育思想反映了产生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特征。 2、毛泽东历史教育思想。20世纪30-40年代,毛泽东从民主革命的高度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历史教育的地位、指导思想、目的、内容、对象和方法等。他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教育同革命理论的学习教育和实际运动的了解一样放到关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地位,从而第一次明确了历史教育的科学地位。他全面论述且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教育的指导地位。他从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历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深入认识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借鉴;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民族新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发扬民族精神等。他主张历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中国近代史和党史:历史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革命干部;历史教育的方法应坚持古今中外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等。这些内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成熟。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历史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以“革命”为主题,以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重要特征。毛泽东的历史教育思想来源于党的历史教育实践,同时,又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教育实践的发展。 其次,梳理了民主革命时期历史教育的实践,初步概括了战时历史教育实践的特征:即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论战;党史教育是整风运动的重要手段;党的领导人直接参与历史教育实践;以及历史教育内容的非系统性和基础性、教育主要对象的精英性(上层型)、教育形式的短训性、“自我教育”为主等特点。 再次,概述了民主革命时期历史教育的作用。由于历史教育作用具有间接性和潜移默化等特征,本文仅从毛泽东关于历史对革命的“指导”、“帮助”角度考察,概述了以下几点:1、“历史知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基石,进而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指导思想。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历史教育实践中,接受和积累了丰厚的“历史知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三个基本条件:即通过历史教育学习深入认识了国情,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汲取了传统思想的合理因素,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思想载体;汲取了有生命力的古代语言,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民族语言条件。2、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3、历史教育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中的党史教育,对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起了关键作用。4、历史教育为青年学生投身革命提供了思想源泉,民主革命时期的无数青年都是在历史教育下,产生爱国主义思想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本文第三章研究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教育思想、实践和作用。为了叙述方便,“文革”时期历史教育的“滥用”及危害也在此简要论及。 首先,论述了建国后毛泽东的历史教育思想。1、概述了其在民主革命历史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了继承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本色;树立民主作风;批判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等。在历史教育内容和对象方面,提出主要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并强调历史教育对象是干部、国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在教育方法方面,主要强调教学内容要“少而精”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2、文章在分析其思想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思想与民主革命时期历史教育思想的不同,指出了毛泽东在建国后将民主革命时期以“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教育思想推进到了以“政治”为主题的历史教育思想,即强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强调反腐防变等。同时指出,1957年以后,毛泽东的历史教育思想逐步转向了为臆造的“阶级斗争”政治路线服务,这使建国后17年党的历史教育实践产生了偏颇,并带来了消极的后果。 其次,梳理了建国后到“文革”前的历史教育实践,概括了这一时期历史教育与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主要是:1、历史教学体制的正规化与国民化;2、学校和社会历史教育都充分体现了为现实政治服务;3、历史教育方式出现了大批判和群众运动的偏颇等。 再次,概述了这一时期历史教育的作用。主要是:1、党和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实践中,运用“历史知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决策提供了借鉴,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2、推动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与文化建设。3、推进了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风气形成与发展等。并扼要指出历史教育实践偏颇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负面影响。 此外,本章还简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历史教育和“影射史学”教育及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