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已成为社会和学术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1998年招生数108万人为基数,1999至2001年的年平均实际招生增幅高达3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5年的7.2﹪上升为1999年的10.5﹪,2003年为17﹪,2005年达到了21﹪,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渐出炉,其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日渐凸显,尽管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诸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高等教育制度自身的原因、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等,高校扩招并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但是高校扩招的确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由于大学生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使得在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供给大幅扩张,供大于求,使得大学生就业均衡人数减少,均衡工资水平下降。为了在就业中占据优势,许多大学生选择考研,考证,使得就业市场上的学历“门槛”提高,同时,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只得降低就业标准,造成“文凭贬值”。根据教育过度的含义,可以得出我国已经出现局域性的教育过度。国内学者从社会学和教育学角度研究教育过度的成果较多,但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基于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理论进行研究的则更为少见。
劳动力市场信号发送理论作为信号发送理论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是斯宾斯(Spence)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着重分析教育作为信号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均衡产生的影响,从信号发送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信息性作用。教育作为劳动力市场重要的信号之一,不仅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而且可以作为个体能力的信号,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可以通过知情者(雇员)发送信号和不知情者(雇主)识别信号来挽救市场的均衡。这一研究更接近于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尤其对于我国可能更有意义。因为中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展还亟待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更加严重,这一理论可以合理解释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都在不断地降低就业标准,雇主在不断提高就业门槛;另一方面,虽然大学生就业困难,但是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投资激励却不断加强,出现“考研热”和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同时,人们对于学历文凭之外的特殊资质证书等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本文根据劳动力市场发送理论对我国高校扩招后的教育投资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高校的扩招使本科学历信号的混同均衡范围扩大,即本科文凭的信号区分功能减弱或教育文凭贬值,使高能力者为分离自己追加教育投资;(2)高校的扩招提高了分离均衡的教育水平,也就是提高了就业门槛;(3)由于教育文凭贬值高能力者除了追加学历教育投资的选择外,更多地追求名校、特殊资质证书,荣誉等多维信号以反映个人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1)从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对称问题入手;(2)国家宏观控制高校扩招规模和增加公共教育支出;(3)降低高能力者受教育的成本;(4)提高教育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使学校教育更切合社会生产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