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切口妊娠的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表现,探讨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对切口妊娠的诊断价值。2.分析切口妊娠的超声造影表现,概括切口妊娠的造影增强特点。3.以病理结果和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与超声造影以及两者联合对切口妊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6例临床疑似为切口妊娠患者,分别行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切口妊娠的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超声特征与超声造影增强特征,评价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超声造影及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与超声造影联合对切口妊娠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准确度。结果1.76例中切口妊娠56例,病灶位于宫腔下段的非切口妊娠(官内妊娠)20例。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正确诊断切口妊娠和宫内下段妊娠分别为50例,15例,错误诊断分别为6例,5例,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0.456,p<0.05),其诊断切口妊娠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准确度分别为89.3%、75%、90.9%、71.4%、28.6%、9.1%和85.5%。超声造影正确诊断切口妊娠和宫内下段妊娠分别为53例、16例,错误诊断分别为3例,4例,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790,P<0.05),其诊断切口妊娠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准确度分别为94.6%、80%、92.9%、84.2%、15.8%、7.1%和90.7%。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与超声造影联合正确诊断切口妊娠和宫内下段妊娠分别为54例、19例,错误诊断分别为2例,1例,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1.605,p<0.05,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准确度分别为96.4%、95%、98.2%、90.5%、5%、9.5%和96.1%。2.根据回声表现不同,切口妊娠可分为两种类型:孕囊型(49例),不均混合回声型(7例)。根据病灶位置,切口妊娠又可分为部分性(38例)及完全性切口妊娠(18例)。3.经阴道三维超声显示切口妊娠56例病灶均位于子宫下段前峡部,与子宫前峡部肌层分界不清,33例孕囊呈椭圆形,16例呈哑铃状或葫芦状,7例表现为不规则混合回声团。38例病灶表现为向宫腔内生长,小部分呈楔形伸入前峡部切口处,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局部断面显示前峡部肌层菲薄。18例病灶表现为向宫腔外生长,突向膀胱,子宫前壁肌层菲薄。三维彩色多普勒表现为孕囊周边血流信号丰富,44例为前峡部C形、半环状及环状血流信号,12例表现为前峡部局限性丰富的丛状血流信号。4.49例孕囊型切口妊娠超声造影表现为环状增强,即病灶周边环状增强,内部无增强。增强时间早于子宫肌层,呈持续高增强,清退时间晚于子宫肌层。7例不均回声团块型造影表现为切口边缘可见不规则条索状高增强,其中3例病灶内部不规则增强,4例病灶内部无增强,造影显示方式为快速早期增强,晚期消退。完全性切口妊娠超声造影示切口部位绒毛呈“C”形高增强,后缘部分绒毛增强稍弱。部分性切口超声造影示前峡部肌层与部分绒毛连续灌注、早期增强。5.切口妊娠病灶体积平均(4.51±0.64)cm3,距前峡部切口距离平均(0.53±0.54)cm,子宫前峡部肌层厚平均(0.23±0.14)cm,造影绒毛开始增强时间平均(15.87±3.74)s。宫内下段妊娠病灶体积平均(13.25±14.27)cm3,距前峡部距平均(1.38±0.65)cm,前峡部肌层厚平均(0.36±0.17)cm,造影绒毛开始增强时间平均(23.60±3.44)s。切口妊娠与宫内下段妊娠病灶体积、病灶与前峡部切口距离、子宫前峡部肌层厚度、造影绒毛增强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妊娠RI平均(0.44±0.43),宫内下段妊娠RI平均(0.45±0.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阴道三维超声可提供较二维超声更立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特别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可显示病灶与前峡部的细微结构关系,为临床切口妊娠的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2.超声造影对病灶的细微血流信号显示更加敏感,通过对切口妊娠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可提高切口妊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3.切口妊娠与宫内下段妊娠在子宫前峡部肌层厚度,造影开始增强时间方面差异显著。4.经阴道三维断层超声成像与超声造影是切口妊娠较好的诊断方法,将经阴道三维断层显像和超声造影两者联合,能够提高切口妊娠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