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透过展示西方宗教教育自文艺复兴以来发生的嬗变,展现西方人是如何透过理性范式的转变,面对传统与理性的问题。提出西方教育的基本理念从“信仰寻求理解”向“理解包容信仰”的范式转换的观点。 西方宗教无疑以犹太-基督宗教作为其传统,而中世纪就是一个彻底的基督教时代。毫无疑问,中世纪的教育本身就是宗教的,或毋宁说是以宗教作为其前提;然而,到了当代,情况发生了倒转——教育成为了宗教的前提,宗教只能作为一门或许可有可无的课程被放置在一些世俗学校里面。是否就能够因此推断基督宗教已经在现代西方社会中衰落呢?这种外在的现象背后究竟发生了怎么样的嬗变呢?而嬗变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决定性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这正是本文所要探寻的。由此及彼,而这种嬗变对当代中国教育又有什么启示呢? 因此,为了找寻这些答案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首先对宗教和宗教教育的相关概念加以说明。对宗教的理解,首先是展示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看法,最终试图透过哲学现象学的眼光指出宗教这个词与宗教现象的不同步性,并指出“宗教”这个词是启蒙时代智识的产物,使用宗教这个词去捕抓信仰现象的意义何在。由此引出宗教的教育因素。并简单讨论文艺复兴以前,即中世纪的宗教教育状况,为后文的论述做一些铺垫。 (2)对比分析文艺复兴之后的三个阶段西方宗教教育内在地受到当时的理性认识的何种影响以及其外在的表现。这三个时期的划分是: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启蒙时代到二战结束以及二战至今。试图展现宗教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如何从基督宗教里面的一个因素,转变到宗教成为教育中的一个因素(一门课程)。以及在这背后“理性”发挥的作用。重点是指出理性范式的转变:启示理性、怀疑理性、批判理性、直觉理性、技术理性以及逻各斯理性。 (3)深入分析嬗变的发生,试图寻找“理性”的范式转变对嬗变发生所具有支配性。由此引出这种转变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最终指出出文理科割裂的深层原因是对理性真正理解的缺失。这一章具体分为以下三点:自律与他律的问题,理性与传统的关系,文理分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