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增加,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层出不穷,企业投资融资环境的深刻变化,都促使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更新和实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实施带来了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转变,本文从上市公司利用金融资产的分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等三个方面来研究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以及其对利润表的影响。通过规范分析和案例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对于上市公司利用金融资产分类进行盈余管理可具体分为四种情形,根据管理层目的的不同,在资产初划入时,处于平滑利润的目的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是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的后续计量时,将持有至到期投资或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并且进一步发现,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司倾向于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获得更多的选择空间,为盈余管理和收益平滑提供更大操作空间。在持有该项资产期间,若公司财务状况恶化,上市公司会通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现盈余平滑;若公司财务状况较好,为减少利润,上市公司将保留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其公允价值收益隐藏在所有者权益中,留存到以后年度实现。第二,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计入资本公积来操纵盈利,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调整出售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第三,上市公司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认识不足,贸然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投机、牟取暴利,直接导致投资的衍生金融产品风险失控,当经过杠杆放大后的风险一旦爆发,将会带给企业致命的重创。综上所述,本文建议在准则修订方面,简化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引入综合收益报告模式、强化衍生金融工具套期的披露、细化对金融工具估价技术的各项解释和操作要点,并且谨慎关注国际会计准则标准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同时,准则制定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与实务界的沟通,督促企业金融资产投资和确认计量的实施情况。此外,在改善审计环境、加强审计监督,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等方面做出努力。相信在准则制定机构、监管部门以及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将会进一步减少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为提高企业会计报表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做出积极的贡献。